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文 | 山核桃
“超级品牌是消费者头脑中的存款户头 , 能够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与喜悦 。 ”
在对世界品牌进行研究后 , 东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片平秀贵正式提出了“超级品牌”概念 。 在这位学者看来 , “超级品牌”往往具有超凡实力 , 其不仅仅只是符号化的象征概念 , 而是根植于消费者心智 。
在中国品牌中 , 能够被定义为“超级品牌”的并不多见 , 其成长模式也不尽相同 ,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比如卖水起家的农夫山泉 , 家电行业的海尔 , 这些“超级品牌”大多都经历了行业的多轮周期 , 找到可复制性的商业模式 , 驱动其可持续增长的并非行业红利 , 而是企业的“模式红利” 。
在分化的咖啡赛道 , 瑞幸毫无疑问具备了“超级品牌”的潜力 。 继一二季度实现增长 , 盈利水平持续改善后 , 瑞幸最新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 “增收又增利”的趋势还在延续 。
本季度 , 瑞幸总净收入达到38.946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65.7%;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营业利润为5.853亿元人民币 , 营业利润率达到15% , 首次突破双位数 。



如果将瑞幸放置于中国咖啡行业的“冰火两重天”背景下 , 就更能体会其增长并非源自行业的“咖啡红利” 。
结合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的现状 , 透过瑞幸的Q3财报与其商业模式 , 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三个“关于瑞幸”的问题:
1、为什么中国咖啡难出“超级品牌”?
2、瑞幸如何探索中国咖啡的独特模式?
3、“模式红利”能让瑞幸走多远?
为什么中国咖啡难出“超级品牌”?提及中国市场的“咖啡红利” , 常用的有两组数据 。
一组是对标已发展成熟的海外国家或地区 , 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提升空间巨大 , 中国内地人均现磨咖啡消费杯数为1.6杯 , 日本为176杯 , 美国为313杯 。 另一组则是咖啡店数量 。 中国内地每百万人咖啡店数量仅为71家 , 低于日、英、美等国家 。
比起欧美文化成熟咖啡文化 , 回到复杂的中国消费市场 , “咖啡红利”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



整个咖啡行业正在“退烧” 。  一级市场上 , 据艾媒咨询统计 , 2021年涉及咖啡领域的投融资总金额接近60亿元 , 而今年以来 , 咖啡赛道的融资金额仅为18.03亿元 。
曾经的“明星项目”与跨界玩家纷纷开始寻求“过冬之道” 。 即便是头部咖啡品牌 , 也并非因“中国咖啡红利”而收获理想的业绩 。
尽管回归之后的霍华德·舒尔茨始终表示“星巴克对在华的长远发展机会充满信心” , 但反映在财报基本面上 , 确实肉眼可见的疲态 。
星巴克同期财报显示 , 其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降了19.6% , 门店销售额下降了16% 。
另一边“流血上市”的Tims中国 , 上市仅半个月 , 市值接近腰斩 , 其价值似乎并未得到二级市场的买单 。
种种迹象均表明 , 在看似火热的中国咖啡市场 , 其实尚未跑出一家真正的“超级品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