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三 )


瑞幸较早便意识到咖啡苦酸口味对中国人的适口性问题 , 因此便确立了“大拿铁”战略 , 围绕奶咖这一研发大方向 , 在不断探索中创造出了厚乳、生椰、丝绒“拿铁三剑客” , 而这些爆品随后进化为“大单品系列” , 成为瑞幸产品的稳定基本盘 。
二季度的“椰云拿铁”、三季度中出圈的“偷心西梅拿铁”与“青森苹果丝绒拿铁” , 其实都是延续了瑞幸的产品策略 。 2022年1-9月上新92款新品 , 形成以九条产品线为核心、超过60款在售产品序列为组成的产品矩阵 。



“爆品+系列化”协同策略的优势有两点 , 一方面已被验证过的经验经过沉淀形成了基本盘 , 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 , 为后期推出“爆品”奠定基础 。 另一方面 , 上述经过时间考验的经验也能为产品创新提供灵感 , 降低爆品复制的不稳定性 。
今年10月上新的生酪拿铁同样是一个典型案例 。
这一与《JOJO的奇妙冒险:石之海》联名且被瑞幸内部定义为“年度大单品“的生酪拿铁 , 上线首日卖出了131万杯 , 是瑞幸爆款椰云拿铁的两倍多 。
“大单品建立在爆品的基础上 , 我们进行大推广 , 是能够预估的 。 ”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兼CGO杨飞在接受《案例》采访时提到了瑞幸爆品复制的可持续性 。
而在中国咖啡大众化的早期阶段 ,  瑞幸产品端另一个核心竞争力则是高频上新机制 。  目前中国消费者能接受的饮品菜单结构并没有定论 , 美国70%的咖啡产品是黑咖啡不含奶 , 欧洲可能更高 , 而中国消费者喜欢喝奶咖 。
但到底什么样的奶咖才是中国消费者喜欢的?这其实需要通过不断的推陈出新来摸索这份“菜单”的边界 。
也正如此 , 高频上新成了瑞幸的标签之一 。 根据雪湖资本的调研 , 瑞幸产品的丰富度是星巴克的1.7倍 , 是幸运咖的2.4倍 , 是MANNER的3倍 。 2021年瑞幸共推出113款现制饮品 , 平均3到4天就推出一个新品 。
高频上新所带来的潜在影响除了拓宽瑞幸的“咖啡菜单”外 , 其本身也是一个通过市场教育 , 提升咖啡市场渗透率的过程 。
更为关键的是 , 与其他专注品牌端运营的“轻资产”咖啡品牌不同 , 瑞幸在供应链端的“重资产”为其带来了增长的底气 。
在消费行业 , 人们常用“供应链建设”来区分新老品牌 , 这是一个基本的商业常识 。 “轻资产”模式在前期走得快 , 但随着品牌进入成熟生命周期 , 成熟品牌走过的供应链之路 , 新品牌必定会重走一遍 。
通过两年多的供应链建设 , 如今的瑞幸已经逐渐解决了原料与产能的“卡脖子”难题 。
在原料供应商 , 瑞幸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咖啡豆贸易商深度合作 , 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云南、巴西等全球知名产区大批量采购高品质咖啡豆 。



据了解 , 今年 , 瑞幸进口咖啡生豆总量预计将超过3万吨 。 未来三年 , 瑞幸咖啡预计还将在巴西采购约4.5万吨咖啡豆 。
而在产能上 , 瑞幸前后投入十几亿元 , 目前已在福建屏南投产了智能化烘焙基地 , 江苏昆山的新基地也在规划建设中 , 拥有两家咖啡烘焙工厂后 , 合计设计产能达4.5万吨 。
而如何将产品端的优势落地消费者终端 , 真正实现咖啡的大众化 , 这背后其实与渠道端的布局息息相关 。
咖啡既是一门产品生意 , 同样也是一门零售生意 , 单店模型往往决定品牌的生存能力 , 而影响单店模型的核心因素在于门店布局策略 。
星巴克、Manner等在中国均以全直营方式拓店 , 瑞幸等品牌通过“自营+联营”的方式进行扩张 , 而以挪瓦咖啡为代表的新势力连锁品牌则以加盟为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