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 四 )


模式之间并无优劣 , 关键在于能否撬动经营杠杆 , 实现规模化盈利 。 今年前三季度 , 瑞幸自营门店数量达到了5373家 , 联营门店数量则为2473家 。
根据招商证券的渠道调研对比 , 无论在前期投入、单店经营利润率以及投资回报期等指标上 , 瑞幸的单店模型更胜一筹 。



以单店利润率为例 , 瑞幸的单店利润率在25%—30%左右 , 是Costa的两倍 , 星巴克的1.7倍 。
财报中自营门店与联营门店的增长态势如旧 。 瑞幸自营门店收入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53.9% , 联营门店的收入同比增长长了116.1% 。 自营门店的利润率也从2021年Q3的25.2%上升至29.2% 。
不难发现 , 高线城市的自营门店与低线城市的联营门店 , 前者在存量市场里以高频消费拉动收入增长 , 后者则在下沉市场的增量空间里以规模化取胜 。
品牌、产品与渠道的本土化探索 , 瑞幸正在吃到“模式红利”带来的增长 。
瑞幸还能走多远?兴替、博弈与破局 , 与大多数行业类似 , 中国咖啡品牌间的竞逐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
咖啡在中国百年的发展中 , 从速溶咖啡的启蒙到现磨咖啡的“野蛮生长”再到如今逐步依靠“模式红利”迈向精细化发展的多元化时代 , 瑞幸在当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
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扭亏为盈” , 二季度的常态化增长 , 再到三季度的高质增长 , 进入2022年 , 瑞幸不断以较为优异的财报成绩验证了“模式红利”的正确性 。
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 , 在中国咖啡这条“没有终点”的赛道面前 , 瑞幸还能走多远?
而据财经无忌观察 , 瑞幸已有的探索已然回答了上述问题 。
首先 , 就增长空间而言 , 下沉市场的先发优势给了瑞幸拓宽规模的潜力 。
CBNdate的数据显示 , 线上购买咖啡的人群中有近五成来自二线城市 , 来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也占据了近四成 , 远高于一线城市 , 同时 , 咖啡新用户在下沉市场的增长比例也高于一二线城市 。 在广阔的下沉市场蓝海中 , 瑞幸的优势一方面在于品牌 , 另一方面则是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确定性 。



以往咖啡品牌难以攻入下沉市场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难以标准化管理 。 导致经营效率的低下 , 加盟商往往赚不了钱 。
而瑞幸以自提店为主的门店结构 , 数字化门店管理系统 , 能够使得房租和人力成本更为集约高效 , 产品质量得到统一 。
其次 , 内部公司治理持续向好带来的管理驱动也为瑞幸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从瑞幸发布的《变革与重塑·瑞幸咖啡2020-2022年公司治理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出 , 过去两年里其在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文化价值观等层面上的根本性变化 。
正如瑞幸咖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所言:“凭借我们的研发能力以及运营效率 , 相信我们能够抓住快速发展的中国咖啡市场所带来的增长机遇 , 为股东带来长期价值 , 推动可持续增长 。 ”
就连曾“唱空”瑞幸的雪湖资本在近期的调研报告中宣称“瑞幸咖啡的重生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 , 其创始人马自铭表示已买入了瑞幸 , 并将瑞幸的目标价上调到了46美元 。
【桂林|中国咖啡距离“模式红利”还有多远?】无论是资本市场抑或是消费市场 , 一个健康的瑞幸正迈入“模式红利”的收获期 , 也同样具备成为“超级品牌”的潜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