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饺子?( 三 )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 , 因为语言和风俗上的更迭 , “角子”和其谐音“饺子” , 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力较大的地区大规模流行 , 甚至取代了宋以前“馄饨”的称呼 。 随着靖难之役后朱棣建都北京并延续至今 , 北方文化强势引领之下 , 中国饺子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文化共识 。

有趣的是 , 这种共识与辐射 , 常常还交织着更多元化的语境 。 韩国朝鲜人称饺子为“mandu” , 这是汉语“馒头”的音译;越南人称饺子为“banhbao” , 发音接近满语里的“饽饽” 。 而在地域广阔的中国南方 , 馄饨和饺子则出现了更多光怪陆离的变体 。 比如巴蜀的抄手、湖北的包面、安徽的包袱、江西的清汤 。 虽然外形有别、馅料有别、做法有别 , 但从底层饮食逻辑来看 , 它们都是中式馄饨-饺子谱系当中的一员 。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 , 粮食作物有着重要的生存意义 , 是祭祀必不可少的物品 。 而小麦面粉以其优异的可塑性 , 和米制品一起 , 被揉捏成各种形状 , 承包了中国人祭祀的大部分道具:春节的春饼、年糕;元宵的汤圆、元宵;二月二的葱饼;清明的青馃;端午的粽子、煎堆、打糕;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冬至的麻糍、擂圆……

麦子所制作的酒和粮食 , 都会被当作最好的食物敬奉天地
在它们中 , 馄饨-饺子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 。 它出现在最重要的时间、供奉最重要的神明、承担最重要的餐桌角色 。 从物产与地理的角度解读 , 东亚农耕文化的核心产品:猪肉;西亚绿洲文化的核心产品:小麦 。 在中国腹地碰撞、开花、结果 。 它代表了中国人对食材兼容并包的觅食态度 , 更折射了东亚大陆千年来游牧、农耕、渔猎多种文化嬗变、交融、重组之后 , 盛放出的绚丽鲜花 。

作者简介

魏水华专栏作家 , 《中国大百科全书》饮食文化百科主笔 , 食味艺文志主理人探索更多的饺子和麦子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