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中国最怀旧的“三角”美食,哪一种是你的童年?( 二 )


还没待我“馋猫上爪” , 姥姥便笑着拍开我的手 , 拿出我的“御用小碟” , 刚好装下一个递给我 。 于是我美滋滋的捧着糖包 , 品尝着暄乎的甜香 , 连手指上黏黏的糖浆都嗦干净 , 快活了整个下午 。


图片1|七月 ?图片2|米木子?
长大后离家升学、外地工作 , 不光吃不到姥姥的手艺 , 就连走遍街头巷尾 , 也找不到熟悉的味道了 。
儿时又香又软的糖包 , 只能在回忆中散发着热气 , 而我就像隔着玻璃 , 闭上眼就望得见 , 睁开眼却吃不到 。


图片|叮叮笑笑生 ?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 , 就开始怀念过去 。
我们听着老歌、看着老电影 , 也怀念着过去的味道 。 食物的香气是我们与家乡的脐带 , 即使是“棱角锋利”的三角形 , 也藏得下最温柔动人的回忆 。
今天就和极物君一起 , 坐上时光机 , 去看看中国最怀旧的“三角”美食 , 回味那些朴素又珍贵的童年老味道 。

图片|铭仔 \uD83D\uDC63?


· 童 年 回 忆  , 从 小 吃 到 大 ·
对于不少川渝娃儿来说 , 三角粑配一杯豆浆 , 能照亮整个清晨 。
在80、90年代 , 常能见到大爷或嬢嬢推着小推车 , 在学生上学路上 , 卖三角粑 。 只见老板将白白的米浆 , 倒入一个被分成八个三角形的正方形模具 , 利落的盖上锅盖 , 鲜香便开始等待指引 。



图片 |市井散人 ?
因着碳炉火烧得红旺 , 不过几分钟掀开 , 八个焦黄金灿的三角粑便新鲜出炉 。
米浆化为鼓鼓胖胖的小米糕 , 被冒着热气递给排队的学生和食客 。 当香气在空中起舞 , 就连路过的人也要踮起脚尖 , 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




图片1 |蛋霸天 ?
图片2 |我是岗岗酱吖 ?
因为烘烤得当 , 又提前抹了菜油 。 三角粑不但有大米的清香软糯 , 还带着油煎的酥脆焦香 。 捧在手里轻轻一捏 , 能感受到绵软和回弹;送入口中一咬 , 滚烫的热气从撕裂处窜出 , 那香甜也像是寻到了出口 , 直直缠绕在唇齿舌畔 , 让人回味无穷 。 世人皆知川渝嗜辣 , 却少有人知道 , 那些藏于味蕾的糯米甜香 , 反而最能代表川渝人心底的柔软 , 和对过往年岁的想念 。



图片 |市井散人 ?

· 正 月 初 一  , 甜 上 心 头 ·
“一群鹅 , 飞下河 , 漂的漂 , 落的落” 。
如果我不告诉你 , 你一定猜不到 , 这个谜语说的是汤圆 。
在云南昭通 , 一种鲜为人知的三角汤圆 , 在滚水里浮浮沉沉 , 如小肥鹅般灵活 , 是镇雄男女老少最熟悉不过的味道 。


图片1|语言资源快讯 ?
图片2|昭通文旅 ?
相传古时资源匮乏 , 身处山地的镇雄人 , 靠山吃山 , 更尊山敬山 。 在开年第一天 , 会制作山形的汤圆 , 供奉山神 , 寄托祝福与期待 。
有着圆鼓鼓肚子 , 却形似小山的三角汤圆 , 表皮由高粱或糯米(当地俗称“九米”)在浸泡后 , 舂捣成手指可以碾碎的粉子面 , 再经晾晒后制作 , 滑嫩又Q弹 。
包心则更为讲究 , 一种是用核桃仁、桔皮、酥麻磨成粉 , 倒入熬好的红糖浆;另一种则是用花生、冰糖、猪油、芝麻拌成“富油包心” , 香甜可口透着油香 。 当地人会将包心填入 , 再用指尖轻捏成型 。 煮熟后捞出一咬 , 能一下甜到心里去 。



图片1、2|昭通文旅 ?随着时代发展 , 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了人工 。 然而每逢正月初一 , 讲究的镇雄人 , 仍旧会延续着古老的仪式感 , 亲手为全家人包上一锅三角汤圆 。 纵然工序繁杂 , 耗费心力 , 但记忆中有关家的味道 , 正是靠着这一份带着温度的手艺 , 才能岁岁年年常相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