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包
湖头在湖头芋包是湖头特有小吃 。 芋包由皮和馅两部分组成 。 皮的主要原料是白米和白芋头;馅的主要原料是猪肉、葱头、炒花生等 , 有的还加上甜地瓜粉 。 农历八月 , 秋高气爽 , 正值芋头收获季节 , 也是芋包上市之时 , 湖头家家户户也蒸芋包 , 用来敬神宴客 。 所制芋包有咸的 , 也有咸中带甜的 。 早时慕名而来的美食客 , 在酒楼上很难品尝到芋包的美味 , 因为卖芋包的只用簸箕装着沿街叫卖 , 现已进入酒家、餐馆 。
咸菜干
龙涓在龙涓安溪农村历来盛产芥菜 ,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 , 成为农家的主要蔬菜 , 但以安溪西部龙涓生产的芥菜为上 。 龙涓芥菜有白芥、紫(黑)芥等 , 栽培历史悠久 , 品质优异 , 当地村民早就利用丰富的芥菜资源加工腌制成咸菜干 , 不但常年食用 , 而且销往各地 。
龙涓咸菜干味甜色美 , 风味独特 , 用途广泛 , 闻名遐迩 。 它可以单独煮成菜 , 也可以掺些佐料煮成汤 , 还可以与猪肉一起煮成\"咸菜肉\" , 不论是菜还是汤 , 都称得上是上乘佳肴 。 闽南地区有不少餐馆酒家的菜谱上 , 都有一道菜\"咸菜肉\" , 就是采用龙涓咸菜干和半瘦肥猪肉煮制而成的 。
油葱粿
湖头在湖头湖头油葱粿也是他处很难品尝到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 它有两种 , 一种是油葱米粿 , 一种是油葱麦粿 。 前者用优质白米为原料 , 经浸透、磨浆后 , 加入适量的盐、硼砂 , 下蒸而成 。 后者以小麦、大米为原料 , 制作工艺与米粿同 , 但两者风味截然不同 , 各具特色 。 食用时将蒸熟的粿(米粿、麦粿)切成长约10厘米、厚1.5厘米的粿片 , 然后涂上一层金黄色的花生油与葱头细末炸成的\"葱头油\" , 形成白里透黄 , 交相辉映 , 香嫩滑腻 , 令人喜爱 , 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风味小吃 。
白粿
湖头在湖头白粿又叫\"糍\" , 生产历史悠久 , 制作方法极其古老 。 选用质优粘性高的上等白香米为原料 , 经洗净浸透 , 放进蒸笼里蒸透(不得过烂) , 然后倒进石臼里用手工舂 , 每臼要舂数千下 , 直到饭粒全部匀化 , 取出捏成富有韧性而不粘手的大糍团 , 再用雕花的圆形糍模印压成一块块圆形的白粿 , 雪白的白粿上呈现出牡丹花或缠枝花等图案 , 十分漂亮 。
白粿在安溪各地都有生产 , 尤以湖头产的品质最优 , 故有\"湖头白粿\"之称 。 1990年以来 , 白粿产量不断增加 , 式样有所创新 。 市场上销售的白粿 , 既有整块的 , 也有切片的 , 目的是为了方便消费者 , 扩大销售量 。
山珍豆签官桥山珍村在官桥山珍村山珍豆纤产于官桥镇山珍村 。 该村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黄氏肇基以来 , 就大量种植月豆、绿豆、黄豆、豌豆等各种豆类 。 村民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发明创制了豆纤(早时制作豆纤多用月豆 , 俗称\"纤豆\" , 故名为豆纤) 。 现制作豆纤采用月豆、绿豆、黄豆、豌豆等 , 其加工工艺考究 , 工序繁复 。 主要工艺是:把各种豆磨成精粉 , 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 , 经拌、捻、卷、揉、切 , 当中撒些地瓜粉 , 才制成产品 。 尤其是拌粉、打叠工序 , 要经过千锤百炼 , 反复打叠 。 该产品蛋白质丰富 , 低脂肪 , 富含多种维生素;质地细韧 , 松而不懈 , 滑而不腻 , 加入香菇、蚵干等佐料 , 煮成豆纤汤 , 滋味独特 , 十分可口 。 1980年后 , 产量不断增加 , 畅销国内外市场 , 深受东南亚各国华侨的青睐 。
红粬龙涓在龙涓清乾隆《安溪县志》载:\"红粬 , 米为之 , 可酿红酒 。 \"可见安溪红粬生产历史悠久 , 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 红粬是酿制红酒的主要原料 , 加上一定比例的糙米蒸成糙米饭和适量的冷开水 , 密封于大缸一段时间 , 便可舀出清红发亮、醇香甜美的红酒 。 龙涓生产的红粬、红酒历来以家庭作坊为主 , 工艺精湛 , 质量特优 , 故成为龙涓的特产 。 红酒醇厚甘鲜 , 性温味甜 , 有滋补功效 , 为安溪产妇坐月子必补佳品 , 对人体内外受伤、腰酸背痛有调理作用 , 同时还是烹饪中极佳的调味品 。 1978年以来 , 龙涓红粬、红酒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 红粬、红酒年生产量分别达50吨和200吨 , 不仅在安溪十分畅销 , 而且销往全国各地 。
推荐阅读
- 春饼|为你介绍瑞士的美食,这些食物你听说过吗?
- 卤水|博山酥锅:淄博舌尖上的美食
- 北宋|舌尖上的南北宋:宋人的精致饮食生活
- 蔬菜|全球十大美食天堂 ,唤醒舌尖上的味蕾,你有吃过多少种
- 传承|上过《舌尖3》的祥禾饽饽铺,“镇店之宝”贵妃饼、松仁奶酥……超好吃!
- 菜肴|舌尖上的墨西哥 再享受一下
- 重庆|重庆因舌尖走红的面馆,各地食客慕名前来,吃一次不想去吃第二次
- 盛宴|云南高校舌尖上的文化盛宴
- 中国|舌尖上的中外面条史
- 食物|魏云乔:舌尖美味,莫过黄陂“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