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北京人过年的仪式感,从买年货拉开序幕( 二 )


中国北方各省有很多特产糖瓜的村子 , 糖瓜的原料是大麦和小米 , 大麦泡出芽 , 与小米一起粉碎 , 发酵 , 就成了饴糖 , 然后再经过炒糖、拔糖、成型等繁琐的程序 , 才能制成糖瓜儿 , 有些地方还会给糖瓜儿粘上芝麻 , 增加香味 。

从腊月二十五到腊月二十九 , 磨豆腐、炖猪肉、宰公鸡、发面……按照传统这就是开始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了 。

磨豆腐 , 是为了年三十儿做卤炸豆腐 , 这是北京的一道清真小吃 , 将豆腐切成三角形 , 炸成金黄色 , 用花椒、八角、葱段和姜片煮水 。 汤汁中加入盐和黄酒 , 然后下入炸好的豆腐 。 大火煮8分钟左右 , 撇除浮油 , 再用小火煮5分钟 , 汤汁被吸收到炸豆腐中 , 即可 。 卤好的豆腐可以储存几天 , 吃的时候 , 按照自家口味用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等调料做成酱料 , 蘸着吃 。

提前好几天炖肉宰鸡的场面在现代城市已经很难看到了 , 但提前一周置办年货却是恒久不变的过年主题 。
北京的各大老字号 , 是置办年货的重要渠道 , 从餐桌到送礼 , 一应俱全 。 天福号酱肘子、月盛斋的酱牛肉、六必居的酱菜 , 还有牛街的牛羊肉……这些都是临近春节 , 大家要争相采购的年夜饭食材 。 老字号的熟食制品 , 既可以直接上桌 , 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的口味再加工 , 一代一代 , 兴盛不衰 。



若论全国人民点击率最高的北京老字号 , 应该就是“北京稻香村”了 ,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 在北京可以买到多时尚、多奢华的礼品 , 每到春节 , 回老家过年的人们总还是喜欢拎两个稻香村的“点心匣子”回去孝敬父母 , 或是赠送亲朋好友 , 因为它代表了北京的传统味道 。

近些年 , 随着宫廷点心的复刻 , “饽饽”这个词又流行了起来 。 如果询问北京八九十岁的老人家 , 尤其是曾经生活在皇城根儿下的 , 他们不管糕点叫“点心” , 而是叫“饽饽” 。
饽饽是大部分北方人对面食的统称 , 从元朝到清朝 , 蒙、满两个民族的语言中都有“饽饽”二字 。 老辈人忌讳“点心”二字 , “点心”源于东晋 , 是老百姓犒劳军士的“点点心意”;到了明朝变成了贿赂刽子手的“关照关照 , 点心点心” , 被看作不吉利的字眼 。 后来 , 北京人就开始随着入关的满蒙语言 , 管糕点叫“饽饽”了 , 卖点心的店铺叫“饽饽铺” 。

正明斋、瑞芳斋、桂英斋、毓美斋和芙蓉斋曾被誉为北京五大饽饽铺 , 可惜现在都没有了 。 如今北京人买点心也讲究买各家的招牌 , 大顺斋专做糖火烧 , 百年义利新派巧克力威化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 , 稻香村做的是南派点心 , 传统点心牛舌饼、枣泥酥都很好吃 , 只可惜现在吃不到正明斋的萨其马了……


过年的时候 , 饽饽铺都会有成盒的点心出售 , 现在礼盒也越来越漂亮 。 但在老北京的眼中 , 那是懒人的选择 , 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人也懂得 , 送礼一定要自己挑点心 。 过节送自己家长辈 , 就挑合口味 , 喜欢吃的;送人情 , 自然要挑好的、贵的、有面子的 。
码点心匣子也是个技术活 , 客人挑的不同形状的点心都要严丝合缝地摆在盒子里 , 不能挤碎了 , 也不能松了 , 咣当碎了 。 打开的时候 , 还是整整齐齐 , 满满一盒子 , 香气扑鼻 , 这是一种过年独有的喜庆感与满足感 。

年夜饭的核心价值是团聚 , 原来是一定要鸡鸭鱼肉样样齐全 ,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美食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 大家对年夜饭的期待却越来越小了 。 不过 , 应时当令的食物依然不能少 , 一些传统菜还是会出现在很多北京家庭的餐桌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