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山珍海味随便吃,它才是中国最有福气的城市( 五 )



▲每一种福州味道 , 制作技法都非常精细 。 图为聚春园螺片刀工 。 (摄影 | 城市穿梭客)
1865年 , 一家名叫“三友斋”的福州饭店开业 。 其时 , 名厨郑春发游历全国、不断创新 , 被誉为“闽厨第一手” 。 1900年 , 他入股这家饭店 , 后改名“聚春园” , 生意愈发兴盛 。 某天 , 郑春发端出了一坛佳馔 , 坛盖掀开 , 香惊众人 。 有名文人随口吟到“坛启荤香飘四邻 , 佛闻弃禅跳墙来” , 此后这道本名“福寿全”的菜便被称为“佛跳墙” 。 这一坛 , 有鲍鱼、刺参、蹄筋、花菇等上好食材 , 善于用糖去除腥腻 , 端出的是闽菜善用“山珍海味”的整体特色 。 这个记载在《中国名菜谱·福建风味》里的故事 , 只是闽菜风采的冰山一角 。


\uD83D\uDC48向左滑动
▲闽菜代表佛跳墙 , 是包容山海的大气之作 。 (摄影 | 城市穿梭客)
彼时的福州 , 聚春园、全福楼等老字号竞相争辉 , 郑春发、陈水妹、强祖淦、黄惠柳等名厨大显身手 , 今日的荔枝肉、南煎肝等福州名菜 , 均在此时创立 。 这些老字号驰名江南 , 北上京津 , 留下了无数江湖传说 , 也造就了酸酸甜甜、汤汤水水、调味独到的“闽味儿” 。

包山纳海有容乃大 , 是味道也是精神!如今 , 福州菜还在不断革新 , 佛跳墙也有了方便分装的小碗;酸酸甜甜的荔枝肉被还原成“标准酸甜比” , 加入到席卷全国的预制菜风潮里去 。 福州味道 , 向来走在敢为人先的路上 。



▲佛跳墙 , 用料考究、程序严格 , 原料层层叠叠装入坛中 , 沸后慢煨 , 才能成就这坛“闽都第一菜” 。 (摄影 | 城市穿梭客)
不过 , 它们有容乃大的气质仍旧不变 , 并根植在842万福州人的记忆里 , 变成福州的城市缩影、发展历程 , 生活精神……就说那“三山两塔一条街”的福州城市空间 , 同样也是活着的“福州美食地理” 。



▲榕树与三坊七巷 , 陪伴着福州 。 (图 | 视觉中国)
于山白塔和乌山乌塔一东一西 , 中间是由八一七路和解放大桥构成的城市中轴线 。 中轴线上坐落着“三坊七巷” ,福州望族曾在此聚居 , 淡雅精致的闽式官府菜就以此地为原点 , 逐渐散播至福建各地 , 构建了闽菜的骨架肌理 。 沿中轴线拓展出的上下杭 , 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 , 因清代“五口通商”的历史际遇 , 八闽会馆在此云集 , 商业繁荣带来饮食文化的繁盛 , 福州小吃的主流自这里生发 , 逐渐过渡到平民生活之中去 。



▲肉燕馅料是精心加工的猪后腿肉泥 。 (摄影 | 李艺爽)
小吃 , 在闽菜的地位举足轻重 , 第一批福州(含平潭)闽菜保护名录里 , 65道闽菜里 , 就有35道是小吃!捞化、葱肉饼、八宝饭、蛎饼、豆腐蛎等民间小吃 , 往往只选用几项食材 , 精调细作的功夫和官府菜一脉相承 , 源于粗粝生活却极尽心思 。


\uD83D\uDC48向左滑动
▲各色福州小吃 , 均制作精细 , 滋味十足 。 (摄影 | 李艺爽)
一碗早起时候的锅边糊(鼎边糊) , 将“山珍海味”和碳水完美结合 , 正是福州味道有容乃大的代表 。 鲜甜的蚬子汁为汤底 , 浸泡的大米磨成米浆 , 沿着锅边浇入 。 滚烫的锅壁迅速将米浆烫成米片 , 米片铲进蚬子汁 , 再融合鲜虾、鱼干、花蛤们 , 最后与香菇、白菜、芹菜等共舞 , 山海之味 , 在这一口大锅里会师 。 吃端上桌的锅边糊 , 也少不了配海蛎饼、三角糕、芋粿“福州小吃”老三样 , 一顿早餐 , 包山包海 , 是福州人心心念想的家乡味道 。 这种颇为“大气”的小吃风采 , 放眼全国 , 也不多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