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马未都:80年代跟王朔吃涮羊肉,一进餐馆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

涮羊肉|马未都:80年代跟王朔吃涮羊肉,一进餐馆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

文章图片

涮羊肉|马未都:80年代跟王朔吃涮羊肉,一进餐馆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

文章图片

涮羊肉|马未都:80年代跟王朔吃涮羊肉,一进餐馆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

文章图片



大冬天里 , 一顿火锅吃下来 , 吃得热乎 , 心情愉悦 , 最悠闲的事情莫过于此了;而在大北京 , “涮羊肉”家喻户晓 , 也就是羊肉火锅 。
关于火锅的起源 , 则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于东汉 , 相关专家认为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火锅;二是起源于三国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铜鼎 , 可以用来烹煮食物 , 到了北宋年间 , 汴京的达官贵人一到冬天就会钻入酒馆 , 三两好友吃上一顿火锅 。

羊肉性温 , 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热量 , 还能够增加消化酶 , 保护胃壁 , 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 明朝年间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写道:“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肺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 。 ”
关于美味 , 真是说上三天三夜都不倦 , 不过就算是在现如今 , 一进餐馆就点20斤羊肉 , 也是相当豪气的事情 , 又何况是在物资较为匮乏的80年代 , 难怪马未都回忆起和王朔去吃涮羊肉 , 也还记得服务员愣住的神情 。

马未都、王朔、叶京、王中军、王中磊、叶大鹰、崔健……这些人 , 曾撑起北京娱乐圈的半边天 , 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那就是“北京大院长大的孩子” 。
先来说说马未都和王朔的那顿涮羊肉 , 当然不是两个人吃了20斤羊肉 , 他们一行有10个人 , 也就是说平均下来 , 一人两斤 , 也算是相当丰盛了 。 在当时 , 一斤羊肉的价格大概是1.9元 , 不过当时普通北京人的平均收入大约是40元每个月 , 这么算下来 , 20斤羊肉相当于是当时一个月的薪资 。
再来说马未都、王朔这些人 , 大院长大的孩子 , 性格中总带着一份“豪气” , 也非常自信 , 虽然20斤羊肉的价格不便宜 , 但他们也是支付得起的 , 因此没有多少顾虑 。

80年代 , 王朔已经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 还在医药公司做过业务员 , 和石小满一起烤鸭店 , 虽然经商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 但这些经历却成了王朔小说的宝贵素材 。
八九十年代 , 是王朔的年轻年代 , 二十多岁的人 , 文学创作一篇接着一篇 , 灵感迸发 , 然后就是翻拍自己的小说 , 期间还经历过和叶大鹰开办的“时事公司”倒闭的事情 。
这些军区大院里长大的人 , 也不是都顺风顺水 , 1997年 , 冯小刚执导喜剧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 是我国电影界最早的一部“贺岁片” 。

另外 , 在王朔的小说中 , 显然是瞧不上知识分子 , 认为他们没有什么本事 , 但自己却要低他们一等 。 只能说谁都有过年轻时代 , 张狂且充满激情 , 大胆又无畏 , 知识分子恐怕还得认为那些“好出身”的人没有什么本事 , 自己却要低他们一等 。
【涮羊肉|马未都:80年代跟王朔吃涮羊肉,一进餐馆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马未都则是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 , 在小说《今夜月儿圆》发表后 , 调为了《青年文学》的编辑 , 而在80年代末 , 马未都和王朔等人一起搞了个“海马影视创作室” , 拍摄电视剧 。
不过马末都还是更喜欢搞收藏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马末都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 开始捣鼓古代艺术品 。 而从2008年起 , 马末都做客《百家讲坛》 , 讲讲那些收藏的事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