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快2023年了,我们还在为汉堡排队?( 二 )


当然 , 不排除其另一个吸睛妙招——店内的装饰与服务员的衣着大都为粉色 , 对于年轻人来说 , 这可是“出片”的绝佳场地 。
CHARLIE’S粉红汉堡目前在上海已有10家门店 。 /记者摄图
Shake Shack的本土化做得更加精细 。
根据媒体报道 , Shake Shack在上海新天地餐厅开业时 , 用颇具上海特色的“粉抹豫园”奶昔和三款限定版冰淇凌便赚足了眼球;在北京三里屯餐厅开业时 , 亦有“老北京糖葫芦”奶昔和“京漫胭脂”、“糖炒三栗屯”等限定冰淇淋;在成都新开的西南首店中 , “熊猫摇得”奶昔和寻“茉”太古里冰淇淋也成为食客争相打卡的进店必选单品 。
国内汉堡品牌 , 除了华莱士和德克士这两位“老朋友”外 , 创立于2012年的塔斯汀中国汉堡也逐渐为大众熟知 。
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汉堡胚的现擀现烤 , 透露出浓浓的面食文化 。 它的馅料也由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菜搭配 , 比如北京烤鸭堡、藤椒鸡腿堡等 。
这类中国汉堡的出现 , 迎合了“东方胃”食客的需要 , 人们也越来越难想象 , 还有哪种口味是汉堡不能满足的 。
汉堡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 /《女子美味汉堡部》
两片面包夹肉饼 , 全世界的快餐启蒙?
关于汉堡最初的发明 , 有诸多不同的说法 。
有人说 , 19世纪中叶时 , 德国北部一城市的人喜欢将剁碎的牛肉泥揉在面粉中 , 摊成饼煎烤来吃 。
这个城市就是德国的汉堡(Hamburg) , 后来人们遂以地名称这种食物为“汉堡肉饼”(Hamburg steak) 。
也有人说 , 19世纪 , 欧洲人大批移民北美的时候 , 经营运送移民业务的游轮中有一艘名为“汉堡——阿美利加” , 在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去北美的途中 , 船主贪图便宜 , 把劣等碎牛肉剁成末 , 掺着面包渣和洋葱 , 再配上辛辣料 , 做成圆饼状 , 过油煎制成肉饼 , 出售给乘客们 。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的制作便宜又省事 , 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 于是就用船名命名了这种食物 , 称之为“汉堡肉饼”(Hamburg steak) 。
一个热知识:汉堡牛排≠牛排 。 /《女子美味汉堡部》
不论汉堡真正的诞生方式是哪种 , 但可以确定的是汉堡的最初形态与今天的概念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用碎牛肉、洋葱与胡椒粉等调味料拌在一起煎制而成的肉饼 。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 , 如今许多餐厅仍保留着汉堡的最初形态 。
比如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 , “豹子女士”过生日时 , 一家人去饭店吃的汉堡牛排;还有在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 , 让男女主排队也要吃的牛肉汉堡店 。
而我们印象中 , 由两片面包夹着肉、菜和酱的汉堡 , 其实是汉堡的快餐化改良版 , 它的全名应该是“汉堡包” 。
关于汉堡包的出现 , 同样有着不同的说法 。
有人说 , 汉堡包是一位英国政务大臣发明的 , 他爱好打牌 , 而用两片面包夹一片肉的吃法能让他快速饱餐然后回到牌桌上 。
也有人说 , 由于汉堡肉饼很受欢迎 , 所以不少卖汉堡肉饼的摊位旁经常挤满等待的顾客 。 后来有一位摊主想到 , 刚煎好的肉饼烫手 , 不如准备一些小圆面包一切为二 , 再把汉堡肉饼往中间一夹 , 就能售给客人 。
总之 , 汉堡包的出现是伴随着方便、快捷、“一步到胃”的初衷 。 这也为把汉堡包送进快餐店 , 奠定了重要基础 。
19世纪70年代 , 绞肉机的发明让汉堡肉饼的批量化制作成为可能 , 在此之前 , 汉堡还是一种各家自己制作的家常菜 。
当汉堡成为流水线产物后 , 它就成为工业化时代里最方便的“打工人套餐” , 直到今天 , 汉堡仍是许多白领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