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是一生的修行

|好好吃饭,是一生的修行

文章图片

|好好吃饭,是一生的修行

文章图片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写道:“人如果吃不好 , 就不能好好思考 , 好好爱 , 好好休息 。 ”
由此可见 , 一个人对于吃饭的态度 , 往往决定了其幸福的程度 。
好好吃饭 , 成为了一个人最大的修行 。

01
好好吃饭 , 开启一天的好心情 。
现代生活 , 快节奏、高强度 。 为了节省时间 , 人们逐渐习惯于“吃快餐”、“点外卖” , 为家人“洗手作羹汤” , 似乎成为周末才能有的奢侈 。
所以 , 很多人的早餐都是在“路上”解决 。
不光是上班族 , 还是上学的孩子 , 一手拿着牛奶或豆浆 , 一手拿着包子馒头或面包 , 一边赶路 , 一边随便吃点 , 屡见不鲜 。
且不要说吃出个好心情 , 就连吃饱没吃饱都不管了 。
长此以往 , 生活中便也少了一桩“乐事” 。
对此 , 有的人 , 坚持相信“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
在我的朋友圈中 , 有一位职场妈妈 , 坚持每天给家人做早餐 , 一周之内 , 几乎每天都不重样 。
如果起得比较早 , 早餐品种就会趋于复杂化:不仅有米面粥 , 还有牛肉饼或鸡肉卷;如果晚了十分钟 , 早餐的主食就会简单些:蒸热头天买好的包点 , 或就是几片瑞士卷或面包 。
当然 , 每天的早餐都不乏水果 , 或榨汁、或摆盘;不乏牛奶和鸡蛋 。
用她的话来说 , 在吃饱的基础上保证基本的营养到位 , 仪式感也要“拉满” 。
从最初只有两个人的早餐 , 到三个人 , 再到四口之家 , 每天的早餐“打卡” , 让亲朋好友们见证了她的幸福生活 。
其实 , 这位职场妈妈 , 工作挺忙的 , 周末也时常带着孩子到办公室加班 , 甚至还要带着孩子一起跑工地 。
但每天早上 , 那样热气腾腾甚至是喜气洋洋的早餐 , 总给人以无限的力量 。
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的人 , 总能将生活的种种磨难当成不期而遇的“惊喜” , 迎接它 , 战胜它 , 最终超越它 。 日子也就一点点越过越好了 。

02
好好吃饭 , 可抵岁月漫长 。
作家梁实秋其实也是一位美食家 , 在他的笔下 , “吃”着实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事情 。
比如:老北京的豆汁 , 原料是绿豆 , 汤却是灰绿色的 , 还散发出一股酸腐味 , 一般人是喝不习惯的 。 但祖籍浙江的梁实秋却发出了“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的感慨 。
他还把小贩切猪头肉的动作描写得像庖丁解牛一般:“这种卤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 , 但是在爆煮熏制中有特殊的风味 。 ”
还有面筋、“干蹦儿”、汤包等 , 这些北京有名小吃在他的笔下变得活色生香 , 让人胃口大开 。
另一位作家汪曾祺 , 也是一位美食大家 , 他笔下的高邮咸鸭蛋、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 , 干炸鳜鱼、过桥米线等各种美味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
其实吧 , 如今看来 , 这些“美食”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 但人们之所以念念不忘 , 是因为他们写出了最美的“人间烟火气” 。
寻常人 , 吃的都是家常菜 , 每个人的味蕾里 , 都隐藏着关于童年的记忆 , 关于家乡的记忆 , 关于亲人的记忆 。
所以 , 很多人 , 总在怀念只有妈妈才能做出的那碗面条 , 那顿饺子 , 那盘炒菜 。
当自己成家立业 , 开始“掌勺”后 , 情不自禁地沿用妈妈的方法 , 去做饭炒菜 , 家族的传承便在一日三餐里蔓延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