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 你这茶是多少度焙的?”
一听到这个问题 , 老师傅会直接被问懵 。
什么?你想知道哪个温度?
炭焙进行中 , 从不同部位会测温 , 温差会很大 。
将温度计放在茶叶堆、焙笼上方、焙窟表面、炭火上方……距离热源远近不同 , 温度有高有低 。
这和测体温是一个道理 , 额温和腋下温 , 可不是同一个概念 。
再说 , 那些焙茶多年 , 经验老道的老师傅 , 焙茶时自有他们的
哪怕没有用温度计测温 , 将手掌贴近焙笼 , 抓起一把干茶闻闻香 。
他们也能大致判断这批茶的焙火情况 , 做到心中有数 。
外行看热闹 , 内行看门道 , 就是这个道理 。
正因如此 , 许多会做茶的人未必能擅长讲解、数值具体化、定量分析岩茶的焙火温度 。
就好比 , 很多人都会做西红柿炒鸡蛋这道家常菜 。
但冷不丁地突然问你 , 炒鸡蛋用多少温度?炒番茄用多少度?
估计十有八九会做菜的人 , 也会被问懵 。
《4》
第三 , 轻火与足火的区别 , 不是只看温度那么简单 。
前段有茶友提过 , 为什么有的轻火岩茶 , 汤色金黄 , 花香特别明显 , 茶味很爽口 。 但有的轻火茶 , 汤色偏深沉 , 花香不如果香明显呢?
这不奇怪 , 虽说都是轻火茶 , 但它们的做青发酵程度不同 , 出来的汤色、香气、茶味自然有差别 。
轻火茶、中火茶、足火茶之间 , 它们反映的是茶叶“吃火”程度不同 , 但影响岩茶火功高低的 , 不是温度那么简单 , 还得结合其他因素 。
比如 , 焙火时长 。
如果温度很高 , 但走的却是“快节奏”焙火路线 , 没一会就下焙 。
最终做出来的茶 , 未必是足火 。
又比如 , 焙茶次数 。
焙一次 , 焙两次、焙三次 , 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
一般情况下 , 七八月间 , 焙火一、两道左右的轻火、中轻火陆续上市 。
十月前后 , 焙火次数在两、三次的中足火、足火茶 , 接二连三的 , 等待褪火后上市 。
当然 , 前面提到的只是一般情况 。
还有“二班”例外状况 , 值得另外分说 。
以足火茶为例 , 只要技高人胆大 , 或者为了节省成本 , 不惜冒着将茶焙焦的风险 , 也有人会尝试一焙到底 , 一次性将火功焙足 。
只不过 , 这种一步到位的焙足火做法 , 风险太高 , 很少有人会舍得拿正岩好茶开刀 。
最后的最后 , 再重申一遍 , 岩茶焙火不是次数越多越好 。
每次焙茶 , 都避免不了部分损耗 。
焙一斤茶 , 碎掉半两 , 已然是摆在明面上的损失 。
更别谈会损耗掉部分香气和风味了 。
总之 , 岩茶焙火贵在“看效果” , 重在“适可而止” , 而不是盲目焙7次、9次、10次这种夸张惊人的次数 。
当然 , 除了温度、时长、焙火次数外 。
翻焙频率、品种特性等 , 也会影响焙火效果 , 不能简单一刀切!
同等焙火条件下 , 有的岩茶品种估计刚焙到足火 , 恰到好处 。
但个别叶片偏薄的品种 , 一早就焙焦了 。
《5》
四、普通茶客没有必要了解焙茶炭温 。
品茶与做茶 ,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
学会喝岩茶 , 压根用不着了解焙茶温度 。
如果想学做茶 , 想系统了解岩茶焙火 。
那么 , 纸面功夫远远不够 。
得亲自守在焙茶间内当学徒 , 跟在老师傅后面慢慢学 。
点点滴滴 , 细枝末节 , 得靠言传身教 , 手把手操作 , 才能有所感悟 。
推荐阅读
- 乌鸡汤|金黄、橙黄、橘红,冲泡岩茶肉桂时,哪一种汤色才算正常?
- 菠菜|入秋进补,多做它吃,食材搅碎拌匀,锅里一煎,鲜嫩好消化
- 螃蟹|花生米里加一碗面粉,这样做太香了,出锅酥脆香甜,全家人都爱吃
- 豆腐|猪瘦肉最好吃的做法,不用炒不用炖,外焦香里鲜嫩,孩子特喜欢吃
- 蛋糕|哪里的“烧鸡”最好吃?经过评比,这5只鸡上榜,有你家乡吗
- 滨州|孙子故里——滨州,有这些美食,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下)
- 玉米面|果园里常见害草,果实却很美味,长得像龙眼,味道似百香果,你吃过吗?
- 豆腐|全国哪里的豆腐最好吃?网友评选出这6地比较出名,有你家乡吗?
- 医生|哪一场酒席只是纯粹简单喝酒呢?哪一个酒杯里不藏着一点事呢?
- 宵夜江湖2|美食为介、串联时代变迁,《宵夜江湖2》里有温馨的“生活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