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牛永超丨山村种菇人(散文)

馒头|牛永超丨山村种菇人(散文)

文章图片



山村种菇人
文/牛永超
兵立哥老家的房子盖好了 , 邀请我和老李前去参观 。 回想去年冬天老房子摇摇欲坠的样子 , 如今却已是“旧貌换新颜”了 , 我们慨然应允 。
从嵩县县城到养育沟的车程不足一个小时 。 这条路虽然我已走过几次 , 但每次去的季节不同 , 沿途的风光也各异 。
深秋时分 , 山里的树木色彩纷呈 。 黄栌和枫叶已经完全变红 , 黄色的栎树像卫士般矗立山头 , 松柏依然披着绿色的外衣 , 路边的柿树上挂着深红色的果子 。 目光所及之处 , 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 , 政府对黄庄乡到养育沟的山路也进行了维修 。 不仅路面拓宽了 , 显得更加平整 , 陡峭的路边也加上了围栏 。
同行的刘总是兵立哥的朋友 。 他在邙山上承包了上百亩土地 , 打算发展香菇产业 。 兵立哥的姑父是当地的种菇大户 , 刘总前来拜访他 , 做个实地考察 。
去兵立哥家要经过姑父家 , 因而我们先去看香菇大棚 。 我们的车未到 , 姑姑已立在村口的路边等候 。 见我们下车 , 她连忙冲着远处的大棚喊话 。
姑父正在给香菇洒水 , 听说我们到了 , 他把水管关闭 , 穿着一身防水衣和长筒胶鞋从大棚里迎了出来 , 脸上淌着汗水 。
我之前吃过姑姑家种的香菇 , 也在车上看到过盖有塑料布的大棚 , 但从未真正走进过 。 远远望去 , 大棚的正面用水泥柱支着 , 上面搭着木桩 。
在姑父的带领下 , 我们进入大棚内观看 。 只见层层的木架上面 , 整齐地堆放着一个个经过接种的塑料包 , 那就是香菇赖以生长的温床 , 新出的香菇立在上头 。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 外行看热闹 。 ”刘总在查看时非常认真 , 他不时地向姑父了解一个大棚需投资多少 , 能出多少斤香菇 , 一斤湿香菇卖多少钱 , 一斤干香菇的收购价是多少 , 多少斤湿香菇晒出一斤干香菇 , 销路如何 , 种植中的风险有哪些 , 如何预防病虫害 , 等等 。 姑父都一一作答 。
我和老李纯粹是来看热闹的 。 他忙于拍照 , 照大棚 , 拍香菇 , 拍人 , 拍鸡和狗 。 我则四下里张望 。
看到地上堆放着许多废弃的塑料袋 , 我问姑父:“这些用过的袋子咋不清理掉呢?这看着不好看 , 也污染环境呀 。 ”他说这是刚毁掉的 , 专门有人回收 , 一斤能卖五分钱 。
有不少出过香菇的基料包 , 胡乱地倒在地上 。 听说已不能再用 , 只能沤肥了 。 看来每次下菌种 , 填充基料就要用掉不少的碎木屑和麦麸 。
看到姑父家的大棚还是用木桩搭建的 , 刘总问:“国家对于种养菇的农户 , 资助建钢架大棚 , 你咋不申请呢?”
姑父听了 , 不无遗憾地说:“早就听说政府有这政策 。 可人家要求的种植规模大 , 咱这里没那么多平整的空地 。 ”他指着眼前的大棚 , “你看 , 就这一片的大棚 , 还是三四家的呢 。 除非土地由一家承包才行!各家都投了资 , 谁愿意让出自己的承包地呢?”
可见 , 即使有好的富民政策 , 受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的限制 , 如果集体不出面协调 , 农民还是难以享受到政策的福利 。
从大棚出来 , 我们又看了香菇烘干房 。 此时是上午十点多 , 姑父提出让姑姑回家做午饭 。 我们刚吃过早饭不久 , 哪里就又饿了?建议他接着干活 , 我们先回老家看看 。 见我们坚持要走 , 他又一再叮嘱兵立哥:“中午都来我这儿吃饭 , 让你姑给你们蒸面条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