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英德红茶

英德是个古老茶区, 产茶历史悠久 。 据史料记载:英德种茶可追溯到唐朝 。 《英德县志》中记载:“若中隅西华山
茶, 相传六祖手植” 。 说明唐代禅宗六祖慧能〈638-713 年)曾在英德西华山植茶, 距今巳有1300多年的历史 。 另外, 唐代英德县城南郊南山已建有“煮茗台”, 也可证明, 那时英德已盛行饮茶之风 。 陆羽《茶经》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 。 当时英德是韶州的主要植茶之地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位研究员认为:“英德茶叶生产始于唐朝, 是韶州(今天广东韶关市)三个产茶县之一 。 是宋元时期广东11个产茶县之一, 是明代广东27个产茶县之一, 是清代鸦片战争前广东70个产茶县之一, 是清代鸦片战争后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 。 , ‘清朝康熙年间的《重修英德县志》记载有贡茶数量:”叶茶七十斤七两, 国朝, 芽茶一十四斤五两, 进贡朝廷“ 。 由此观之, 从唐代至清代英德茶叶产饮兴盛, 还出贡茶 。
英德明朝以后, 盛行手工炒制绿茶, 茶类产品专一 。 如: 大湾蓝山茶、大镇九良茶、石牯圹联山茶、横石圹石文台茶、鱼湾乌泥坑茶、盘龙曲茶、石灰铺亚婆障茶、沙口滑水山茶等就是当时着名的地方名茶 。
英德的现代茶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 。 直至解放初期的1956年, 在广东省农业厅的帮助支持下, 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率先引人云南大叶种茶籽试种成功, 并于1959年成功研发了英德红茶 。 同年, 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 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英德红碎茶 。
1960年开始英德红茶以其优异的品质扬名中外, 中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祝贺电文中称:1959年茶叶产品, 经苏联和国内茶叶专家评定, 巳达到国际高级茶水平, 为祖国传统出口商品提高了声誉 。 ”同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0 〉茶研字第064号函件称:“英德红茶品质具有外形色泽乌润细嫩, 汤色明亮红艳, 滋味醇厚甜润, 具有祁红(祁门红茶)鲜甜回味, 香气纯正, 叶底鲜艳, 较之滇红〔云南红茶〉别具风格” 。 1963年中国驻英国商务参赞张石诚从伦敦电传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 电文称:11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01^花橙黄白毫)招待贵宾, 受到髙度的称赞和推崇 。 , "1962年, 英德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 。 同时, 还先后在美村、仙桥、龙头影等分场建起了四座茶叶加工厂 。 茶叶产量逐年增长, 农场也初具规模 。
1964年3月14日, 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取道英德赶赴阳山考察途中, 英德茶叶长势让陶铸很感兴趣, 他立即取消阳山之行, 改道坑口嘴 。 看到眼前一片蓬勃生机时, 他非常高兴 。 他还提出了 “英德第一步种茶10万亩〈国营、集体各5万亩)”的发展规划, 他亲自给云南省委打电话, 请求茶种和技术支持, 还与同行的副书记李一清同志商量, 决定成立“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前身是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兴办“广东茶叶技术学校”, 并将“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更名为“广东省英德茶场”, 给了公司10万元的资金支持, 陶铸还即席挥毫写了 “广东省英德茶场”七个大字(可惜的是这些题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掉了 〉, 从此英德茶场之名远播 。 从60年代中期开始, 英德逐渐形成了一个“英德茶区”, 茶园面积超过6000公顷, 茶叶产量突破4375吨, 成为我国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和全国茶叶出口商品基地 。 发源于英德农场的英德红茶闻名中外, 远销到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 陶铸为英德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德人民为纪念他的贡献, 在省茶科所内设有塑像供后人参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