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二 )


明代人崇尚紫砂壶几近狂热的程度.“今吴中较茶者 , 必言宜兴瓷”(周容《宜瓷壶记》) , “一壶重不数两 , 价值每一二十金 , 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 可见明人对紫砂壶的喜爱之深 。
三是为茶著书立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 。 中国是最早为茶著书立说的国家 , 明代达到又一个兴盛期 , 而且形成鲜明特色 。 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权于1440年前后编写《茶谱》一书 , 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 陆树声在《茶寮记》中 , 提倡于小园之中 , 设立茶室 , 有茶灶、茶护 , 窗明几净 , 颇有远俗雅意 , 强调的是自然和谐美 。 张源《茶录》中说:“造时精 , 藏时燥 , 泡时洁 。 精、燥、洁 , 茶道尽矣 。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茶道真谛 。 明代茶书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整理、阐述和开发 , 创造性和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业、茶政空前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继往开来的崭新局面 , 其成果一直影响至今 。 明代在茶文化艺术方而的成就也较大 , 除了茶片、茶画外 , 还产生众多的茶歌、茶戏 , 有几首反映茶农疾苦、讥讽时政的茶诗 , 历史价值颇高 , 如高启的《采茶词》等 。
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现念 , 其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 。 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 , 肉食为主 , 进人北京成为统治者后 , 养尊处优 , 需要消化功效大的茶叶饮料 。 于是普洱茶 , 女儿茶、普洱茶膏等 , 深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喜爱 , 有的用于泡饮 , 有的用于熬煮奶茶 。 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 , 一生与茶结缘 , 品茶鉴水有许多独到之处 , 也是历代帝王中写作茶诗最多的一个 , 晚年退位后 , 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 , 悠闲品茶 。 民间大众饮茶方法的讲究表现在很多方面 , 如“杭俗烹茶 , 用细茗置茶瓯 , 以沸汤点之 , 名为摄泡” 。 当时 , 人们泡茶时 , 茶壶、茶怀要用开水洗涤 , 并用干净布擦干 , 茶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 , 然后再斟 。 闽粤地区民间 , 嗜饮功夫茶者甚众 , 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 。 到了清代后期 , 由于市场上有六大茶类出售 , 人们已不再单饮一种茶类 , 而是根据各地风俗习惯选用不同茶类 , 如江浙一带人 , 大都饮绿茶 , 北方人喜欢喝花茶或绿茶 。 不同地区、民族的茶习俗也因此形成 。
二是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 。 清朝初期 ,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量从我国运销茶叶 , 使我国茶叶向海外的输出猛增 。 茶叶的输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 英国在16世纪从中国输入茶叶后 , 茶饮逐渐普及 , 并形成了特有饮茶风俗 , 讲究冲泡技艺和礼节 , 其中有很多中国茶礼的痕迹 。 早期俄罗斯文艺作品中有众多的茶宴茶礼的场景描写 , 这也是我国茶文化在早期俄罗斯民众生话中的反映 。
三是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 。 诗文、歌舞、戏曲等文艺形式中描绘“茶”的内容很多 。 在众多小说话本中 , 茶文化的内容也得到充分展现 。 “一部《红楼梦》 , 满纸茶叶香” 。 《红楼梦》中言及茶的多达260多处 , 咏茶诗词(联句)有10多首 , 它所载形形色色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的名茶品种、珍奇的古玩茶具讲究非凡的沏茶用水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记述和描绘最全面的 。 它集明后期至清代200多年间各类饮茶文化之大成 , 形象地再现当时上至皇室官宦、文人学士 , 下至平民百姓的饮茶风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