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西北第一碳水硬货,竟然很多人没吃过?( 三 )

宁夏人的搅团 , 以荞麦面配盐水做成 , 口感犹显劲道 。 趁热盛进扁平盘子 , 拿勺子压出凹槽 , 便是天然的蘸水容器 。 这种搅团吃起来要从边上一块一块夹 , 再蘸搅团中间的蘸料 , 又好玩 , 又好吃 。
▲ 搅团 , 天然的蘸料碟碟 。 (摄影 | 固原大城小事)
搅团 , 也沿着黄土高原弥散出去 。 在山西、内蒙古等地 , 搅团又被称作“搅拿糕” 。 除了材料是莜面外 , 不同之处仅在于先将面粉调成顺滑的面糊 , 再边倒入锅中的开水中边搅动 。 不论名称与添加面的方式有何大同小异 , 做出的食物都同样绵密 , 饱含谷物馨香 。
▲ 搅团 , 活跃在西北的大街小巷 。 (图 | 视觉中国)

搅团 , 如何搅出七十二变?搅团本身 , 是最原始素朴的碳水主食之一 , 除了原生粮香 , 并没有突出的滋味 , 于是人们在它调味和形态上 , 下了许多工夫 。 单说调味 , 通常分为酸汤、甜汤两种 。 甜汤是用胡麻油外加洋芋丝 , 旱韭菜 , 红葱等炝出的汤汁 , 酸汤 , 则颇见西北人调制风味的精髓 。
▲ 酸汤搅团 , 调个醋汁好下饭~(摄影 | 严肃)
譬如吃起酸来与山西人伯仲之间的岐山人 , 做酸汤要用西红柿炒制出汁水 , 还得来点醋 。 搅团盛在有这种酸汤的碗中 , 加上些许韭菜、蒜蓉、辣子油 , 嘿 , 这不就足滋足味了?在西北 , 还有一种酸水:蔬菜发酵而成的浆水 。 浆水、胡麻油、旱韭菜炝出汤汁 , 比之果酸和醋酸 , 酸气显得光怪陆离 , 喜欢的人趋之若鹜 , 接受不了的人对它唯恐避之不及 。 浆水味浓解暑 , 在夏日里 , 很能大开胃口 , 常常让人连下几碗搅团 。
▲ 浆水菜配油泼辣子 , 一口下去清凉解暑 。 (摄影 | 冉创昌)
搅团本身 , 也可以千变万化 , 并不是总以一大坨的形象委身碗中 , 譬如搅团里最精华的部分——锅巴 , 便只有薄薄一层 。 每每揭锅巴时 , 灶边都会多出小孩快乐期待的身影 。 锅巴在文火的焙烤下烘干水分 , 色泽金黄 , 尝一口 , 口感酥脆 , 伴着焦香 , 乃是碳水中的碳水 , 其地位约等于煮牛奶时的奶皮子 , 煮粥时的米油 。
▲ 锅巴 , 搅团最珍贵的部分 。 (摄影 | 严肃)
若把搅团摊入平盘中放凉后 , 略微凝固 , 就可以切成条、片、块状、菱形等各种形状 。 凉粉、面鱼等众多美食的灵感 , 正来源于此 。 到了夏天 , 趁热的搅团浇入漏勺 , 再漏入凉水 , 就能化为一条条的“鱼鱼” 。 相比绵密的团状 , 鱼鱼条条分明 , 口感爽滑 , 更能裹足料汁的滋味 。 吃起来也不用一勺勺、一筷筷地从一大坨上挖割下来 , 更自如简单 , 老少皆宜 。
▲ 浆水鱼鱼 , 源于搅团 , 风行于西北各地 。 (摄影 | 图瑞 , 图 | 图虫·创意)
这种吃法 , 在西北各地叫法众多 , 或为“面面鱼儿” , 或为“锅鲰(zōu)”“滴溜” , 吃法也花样百出 , 或加土豆臊子与油泼辣子 , 或加一勺浆水 , 或加上豆腐干、辣椒油等配料凉拌 , 堪称是搅团风姿百态的缩影 。 曾经物资匮乏的年代 , 吃搅团饱得容易 , 饿得也快 , 因而在各地 , 它还被人们赋予了“哄上坡”、“三哄哄”这样的“美名” 。 只不过 , 这种过往年代的“忆苦思甜饭” , 也因为多用杂粮制作和调味多元的优势 , 成为风味小吃 , 仿佛蒙被着一层抱朴含真的光芒 。
▲ 第一口新鲜的洋芋搅团 , 味道很美 。 (摄影 | 冉创昌)
你 , 想搅团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