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文章图片


有一位著名的主持人 , 讲过这样一个关于“下馆子”的故事:

90年代前后 , 初入社会的他 , 终于可以自食其力 。 于是 , 他请自己的老父亲到大饭店里吃自助大餐 。
他陪着父亲排进了队伍 , 各人手里拿着一只瓷盘 , 正准备夹菜时 , 老父亲却幽幽叹了口气——
“我们老一辈人 , 是不这样吃饭的 。 ”老父亲说 。

“为什么?”他问 。
“端着盘子 , 排着队伍 , 还要自己动手 , 只有讨饭的 , 才这么落魄...”
这位主持人的父亲 , 来自老上海 , 在他年轻“下馆子”的时代 , 确实有着今非昔比的情景 。
那个时候 , 不要说上海 , 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很贫穷 , 平均的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 伙食就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

那个时候 , 油条五分钱一根 , 棉花糖一分钱一团 , 半桶油 , 一袋面 , 就能维持一整个月的生计 。
那个时候 , 物质非常匮乏 , 一切还都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 , 穿衣要有布票 , 吃饭要有粮票 , 市场口杀猪卖肉的小伙儿 , 才是全村姑娘追逐的对象 。
可想而知 , 那个时候“下馆子” , 虽不至于放鞭炮庆祝 , 也几乎属于一年一遇的难得盛事 。

那时招待顾客 , 虽然还没有“上帝”理念 , 但是 , 却真的比如今好太多了 。
01器小易盈
50年的时光 , 转瞬即过 , 却分离出了截然不同的两代人回忆 。

现在的年轻人 , 已经无法想象骑着自行车就能娶老婆 , 端出缝纫机就能改善生活的70年代 。
说起来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才是这一切的分水岭 。 71年的时候 , 中国终于突破了西方孤立政策的罗网 , 有了联合国席位 。
变革慢慢起步 , “食文化”也才开始抬头 。
在当时 , 每个老百姓 , 每个家庭都在集体中 。 锅碗瓢盆 , 用餐吃饭 , 都在单位大食堂 , 都是大锅饭 。

后来 , 演变成家里可以做饭 , 工人可以去食堂打饭 。 再后来 , 有了饭馆 , 也有了招待所 , 几乎都属于国营 , 普通家庭就算有钱都不一定有机会去 , 更何况没钱 。
至于个体的小饭馆 , 小餐厅 , 那时都还未出现 。 据资料记载 , 80年秋 , 北京才出现了第一家“四桌两灶一门面”的个人小饭店 。
器小易盈 , 量少自珍 。 所以那个时候 , 只要有机会去“下馆子” , 自然得向亲友邻居好好炫耀一番 , 全家出门前也要好好整治一番 , 坐定用餐更要好好讲究一番 。

那么 , 到底讲究什么呢?
02词寡情真
首先 , 以业主方来讲 , 就是很讲究的 。

70年代的时候 , 食材是比较稀缺的 , 饭菜的地域性特色也更明显 。 北方主食通常要准备馒头 , 大饼 , 而南方则免不了要大米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