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二 )


听起来稀松平常 , 但在当时 , 家家的主食通常是玉米面 , 高粱面 。 想吃细粮 , 就除非“下馆子” 。
没有一定资历和手艺的师傅 , 恐怕连烧火都不够格 。 油盐酱料都很金贵 , 煎炒烹炸可谓非同小可 。

大锅台 , 新灶头 , 干木生火 , 老师傅亲自出马 , 光是做一个馒头 , 衣服讲究干净整齐 , 手法更要精巧匀称 , 端上餐桌 , 热气升腾 , 饭香四溢 。
每家馆子也都会有自己的招牌菜 , 尽管客流再小 , “私房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华 。
馆子里不仅有鱼有肉 , 还有一些家里绝对吃不到 , 甚至想不到的美食 。 比如南方的水煎包 , 回民面馆的牛肉面 , 办桌流水席上的酱肉和扣肉 , 还有各色糕点...
【|70年代“下馆子”跟现在差距有多大?顾客并非上帝,但比现在好】
相对于家里只有萝卜青菜 , 连吃个雪糕都不知道去哪排队的情况 ,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又荣光的享受 。
其次 , 吃饭的顾客 , 也非常讲究 。
不是人人都吃得起 , 也不是天天都能吃 。
馆子里的饭菜并不便宜 , 那个年代也没有几家属于高收入 , 虽然后来政策渐宽 , 但是老百姓还是要拿着粮票“去报备” 。

粮票就是百姓用餐的凭证 , 平时购物需要粮票 , 油粮米面也需要粮票 , 然而 , 粮票是有配额的 , 一家的配额用完了 , 不管他们多有背景 , 都别想“下馆子”用餐 。
说白了 , 想“下馆子” , 老百姓一家子必然要省吃俭用 , 攒上一年半载 , 然后 , 全家出动 , 如临庆典 。
庆典就是仪式 , 仪式就不能马虎 。 压箱底的新衣要穿好 , 出门前的心气也要调整好 , 看似只是出门吃顿饭 , 其实 , 这是难得的社会交际 , 难得的举家团聚 。

吃饭时 , 饭菜要吃的精光 , 举止也要大大方方 , 而幸福 , 就是如此简单 。
最后 , 主顾之间 , 也有一番讲究 。
“顾客就是上帝” , 这句宣传几乎成了现代店家的口头语 , 也几乎成了黑心反讽的代名词 。
食品安全问题在当今层出不穷 , 往往是一些不肖产商 , 不良大厨 , 以及“死人不顾”的服务人员把顾客奉为“上帝” 。

所有这些 , 在70年代 , 都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
那时候的民风淳朴 , 待人厚道 , 点上桌的饭菜 , 必然保质保量 。 室内的装修也是朴素大方 , 对食客诚挚欢迎 , 对食物也是无比的尊重 。
“食物为上”的观念甚至远远超过“顾客为上” , 如果有小孩子喧哗或者有人浪费粮食 , 厨师甚至会亲自出面 , 训斥顾客 。

然后顾客点头哈腰 , 乖乖坐好 , 三五家人还是吃的津津有味 , 满面春风 。
秩序也是文化 , 寡词更显真情 。
03少就是多
七八十年代 , 正是我们改革开往 , 继往开来的大年景 。

当时 , 一个大学生背后 , 跟着上千的高中生 , 一个高中生背后 , 跟着上万的文盲 。 人们为了温饱而生活 , 而顿顿大餐 , 节食养生 , 想都不敢想 。
如今 , 时代发展 , 科技昌盛 , 大学生遍地皆是 , 然而 , 菁英阶层也被相应的稀释掉了 。
我们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 “馆子菜”变成了路边摊 , 招待所改成了大酒店 , 出门就有饭馆 , 在家就能点餐 , 但是 , “下馆子”的风情也被“家常便饭”所取代了 。
少就是多 , 没有绝对的贫穷 , 也没有绝对的富足 。

可以说我们生在了一个幸运的时代 , 但是同时 , 这也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 , 充满无奈的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