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日式连锁快餐迎来“大败局”

快餐|日式连锁快餐迎来“大败局”

近期 , 日本东利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快餐品牌丸龟制面对外宣布 , 将再次进驻中国市场 , 计划于2023年内在华开设样板店 , 并在2028年3月前开设数百家中国门店 。 实际上 , 早在2012年 , 丸龟制面便已进入中国市场 , 但在中国市场反响平平 , 最终于去年8月关闭了所有中国大陆的门店 。 二次“创业”的丸龟制面可谓野心勃勃 , 但其巅峰期也仅有45家中国门店 , 还局限于北京、上海等5个城市 , 百家门店的远景规划或许不会一帆风顺 。
丸龟制面对中国餐饮市场旧意难平的背后 , 是日式连锁快餐整体失势的艰难时刻 。 不仅丸龟制面在中国节节败退 , 吉野家、食其家、味千拉面等老牌日式连锁快餐都陷入“大败局”之中 , 在高端日料店和中式快餐品牌的夹击下 , 日式快餐或许到了生死存亡的转折点 。 曾经这些日式连锁快餐乘着“日潮”进入中国 , 从日本“沙县”摇身一变成了“高端”餐饮的代名词 , 但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兴起 , 全球文化交流加速 , 日式快餐的光环逐渐褪色 。 不过吉野家们对中国餐饮市场的巨大转变似乎反应迟钝 , 依旧是那么普通而又自信……

“平价”日料店艰难度日
此前 , “日式快餐为什么不火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 阅读超2亿人次 , 引发不少网友吐槽:“日式快餐又贵又难吃 , 新鲜劲过去了肯定会被淘汰”“这些快餐还没有便利店的零食好吃”“日式快餐店里都是用的料理包 , 纯纯智商税”……在众多网友的吐槽下 , 传统日式快餐的遮羞布被一把扯下 , 其生存窘境一览无遗 。 红餐品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2》中表示 , 近几年 , 日式拉面品类热度不再 , 头部品牌正陷入发展瓶颈;一批牛肉饭品牌的发展也遇冷 , 门店扩张缓慢 , 甚至出现萎缩 。
传统日式连锁快餐的艰难 , 在头部企业吉野家身上最为明显 。 根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布的数据 , 2021年上海吉野家营收4521.07万元 , 净利润亏损99.18万元 , 负债总计1914.68万元;到了2022年上半年 , 吉野家营收863.57万元 , 净利润亏损534.94万元 , 负债上升至2281.56万元 。 与此同时 , 吉野家旗下的花丸乌冬面更是全面退出了中国市场 , 而专营牛丼饭的吉野家门店去年仅上半年便关闭超过30家 。 负责吉野家在中国北方市场运营的合兴集团财报显示 , 2018-2020年 , 该集团的净利润逐年下降 , 从5.16%降至4.94% , 再到-5.03% 。
如果说丸龟制面还可以退守日本市场 , 再寻找机会重返中国 , 那几乎所有门店都在中国市场的味千拉面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危急 。 味千拉面2022年三季报显示 , 味千中国第三季度同店销售同比下降11.1% , 快速休闲餐厅业务销售同比下降14.7% , 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同店销售下滑的情况 。 此外 , 味千拉面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8亿元 , 同比下滑33% , 净亏损1.07亿元;毛利率下降至4.96亿元 , 同比下滑32.7%;门店数也从最高799家减少至669家 。
在中国市场艰难度日的 , 不只吉野家和味千拉面 , 博多一幸社、神田川拉面等相对小众的日式连锁快餐 , 还未打开局面 , 便在中国市场走向下坡路 。 据企查查数据 , 近10年间 , 日式快餐相关企业注册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 , 此后便不断下滑 。 2022年上半年 , 平价日料店开关店比例为0.56 , 呈现明显的收缩状态 。
东洋“沙县”褪去光环
传统日式快餐品牌撤退的背后 , 折射出的是国人消费心理的变化 。 南京市民殷先生认为 , 他们70后、80后这代人成长在日本文化最兴盛的年代 , 从小就是看日本动漫、用日本家电 , 从心理上会觉得日本的东西就是好的 , 因此对日式快餐带有一定的滤镜和情怀 , 在就餐时也倾向于选择日式快餐 。 而90后、00后成长的年代是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 , 对日本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平视甚至是俯视的态度 , 对日式快餐也就剩一点新鲜感 , 不太会过度推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