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英国菜难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赋,还是历史的选择?( 二 )



英式下午茶 | public domain pictures
搭配这种茶的食物 , 就比较简单粗暴了 。 工人阶层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 没有办法再进行耕作 , 所有的食物都必须从市场上购得 。 在经济条件好的时段 , 他们可以吃得上南欧来的葡萄干、印度来的香料、爱尔兰农场供给的牛肉 , 还能喝上啤酒 。 然而 , 当经济周期下行 , 物价上涨、收入降低 , 工人阶层就比较倒霉了 。
18世纪后期 , 英国国内燃料价格上涨 , 城市里的工人们没有自己的地 , 也没法获取燃料来正儿八经做顿饭 , 连牛奶都喝不上 。 这时候 , 工业生产的糖和糖浆就成为了唯一的救赎——起码甜味还是令人愉悦的 。 面包也只能从量产的面包房获取 , 有了爱尔兰和北美的廉价小麦 , 喂饱一家好几口人不成问题 , 但口味的确是要牺牲了 。

维多利亚时期的普通家庭厨房复制 | the recipes project
历史学家利齐·克林汉姆(Lizzie Collingham)在《饥饿帝国》中描述了工人阶层的这样一个日常图景:
“……当买不起牛奶的时候 , 往粥上面淋一点儿糖浆可能会可口一点儿 。 往面包上涂的那一层糖浆 , 也是好的黄油替代品……一壶甜茶 , 加一片面包和糖浆 , 至少让人以为这还是一顿热饭 。 茶能够抑制食欲 , 糖和糖浆取代了新鲜的肉、牛奶、黄油、奶酪与蔬菜 。 ”
就像现在 , 忙碌的人们无心考虑吃什么 , 重油重盐重口的外卖成为了饮食的主力 , 它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味觉 。
消失的“本地美食”
单调而“凑合”的饮食 , 成为了工人阶层的日常 。 实际上 , 英国人确实不太擅长自己在家做饭 , 拥挤的城市贫民窟 , 可能连个像样的厨房都没有;而现在流行的“英国菜” , 大多也不是什么“传统美食” , 不少也要拜现代贸易所赐 , 解决的是填饱肚子的燃眉之急 。

一种派——cornish pastry | RAF lakenheath
比如外面有一层酥皮、里面是肉馅的派(没错 , 在英国 , “派”是咸的) , 本来是一种在街边售卖、便于手持携带的食物;所谓“国菜”的炸鱼薯条 , 也是酒吧或者小食摊用报纸包好卖给人下酒的 。 裹面粉炸的新鲜鳕鱼 , 要等19世纪冷链运输技术发明之后才流行开来 。 所服务的对象 , 也都是一天疲惫之后需要打打牙祭的工人们 ,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填饱肚子是首要任务 , 而对口味的追求降为其次 。

维多利亚时代的街边小吃摊 | the victorian web
那你要问了 , 法国、意大利等等欧洲国家 , 不是也经历过工业化吗?为什么美食就这么丰富呢?实际上 , 法国和意大利的工业化 , 远不及英国这么迅猛和彻底 , 一直到19世纪 , 还有相当程度的小农经济得以保留 。 而在商业社会到来之时 , 国家和社会得以让小农经济以一个合适的方式参与商品交换 , 而不是向英国一样全都放弃自己的土地当纺织工人(反正英国凄风苦雨也没啥好种的……) 。
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 , 便是“产地保护” , 也就是国家用相应的制度给予在地的农产品一个认证 , 让农民们可以保留自己引以为豪的传统 , 且卖出去之后有利所图 , 比如法国的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lee , 喝红酒的朋友们可能有了解 , 产地保护能细到某一块田) 。

受产地保护的布里奶酪 | Tomas Clancy
其实法国的各种产物 , 例如奶酪、鹅肝酱等等 , 都有这样的产地保护 , 这样一个村里“祖传的口味”就能得以认证且保留 。 意大利著名的帕米森奶酪 , 其得名就是产地叫Parmesan 。 虽然英国也有类似于萨默赛特的苹果酒这样的产地认证 , 但是远远没有意大利和法国这样深入人心 ,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和资本投入也要少得多 , 来自平民阶层的“美食”也就无从提及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