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茶饮

公元三四世纪 , 随着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 饮茶的风俗沿长江中下游流传开来 。 魏晋南北朝时 , 在江南 , 包括东南沿海 , 饮茶之风在世族士族中日盛 , 成为社会活动的一种媒介 。
在这种风气感染下 , 永嘉之乱后 , 从北方南渡的豪门士族也有不少喜好饮茶 。
史载 , 三国东吴的韦昭 , 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 。 少好学 , 善文章 , 着有《孝经注》、《论语注》、《国语注》等书 。 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时 , 封高陵亭侯 , 迁中坊仆射 , 后为侍中 , 尝邻左国史 。
也许长期生活在江南 , 他喜饮茶 , 却不善喝酒 。 偏偏遇上孙皓在位16年 , 常宴饮群臣 , 不醉无归 。 而且 , 还找来黄门郎10人 , 作为宴会监酒司过;宴罢 , 令各奏其过 , 以朝谑公卿 , 举发私短为欢 。
酒量不过三升的韦昭 , 参加宴饮时 , 偷偷以茶代酒 。 结果 , 孙皓以不奉诏命 , 于凤凰二年(273年)收韦昭入狱 。
不奉诏命罪 , 貌似因以茶代酒起;其实 , 祸起于当年孙皓即位 , 欲为其父孙和入史书作纪 , 而修史的韦昭却以孙和不登帝位 , 只有资格作传 , 由此触怒孙皓 。 积前后嫌怨 , 韦昭在狱中也就难逃一死 。
以士风而论 , 韦昭一介儒学之士 , 并非主张“任情废礼”的玄学 , 冲击传统旧礼法;然而 , 只要抗君命 , 逆龙鳞 , 一桩小小的“茶饮”事件 , 也会弄掉了脑袋 。
汉末到晋末 , 士族阶层开始形成、发展 。 当时 , 战乱频频 , 社会动荡 , 士风活跃 , 传统的旧礼法不足以适应已变化的社会状态 。
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 , 士族与庶族之间固然分明;就是士族与世族之间 , 世族与世族之间 , 也是等级森严 , 甚至不是门当户对 , 不通婚姻 。 《世说新语》录有二则有趣的“茶饮”故事:
永嘉之乱后 , 晋室南渡 , 太傅禇衺(字季野)初过江后 , 来到苏州 , 正巧当地的豪强大族在金阊亭(今苏州阊门)会聚饮茶 。
虽然禇太傅官高名重 , 但乍到江南 , 却不为人识 。 于是 , 被人吩咐左右特别“关照”:多斟茶水 , 不断添续 , 尽量少给佐茶的蜜渍瓜果 , 让禇衺始终吃不上 。 明知受到轻侮 , 禇太傅倒也沉得住气 。
直至饮罢 , 他才徐徐举手 , 对众人报上姓名:“禇季野” 。 一下子 , 四座大惊而散 , 无不狼狈 。 难怪人称禇季野“皮里阳秋” , 意即外表虽不言语 , 而四时之气蕴备 。 说来令人可笑 , 那时连饮茶也非得分个三五九等 。
另一则故事与号称“仲父”的王导(字茂弘)有关 。 王导出身士族 ,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任丞相 。 当他悉知任瞻过江南渡 , 便邀上先渡江的名人贤士一起 , 列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迎接 。
说起任瞻 , 字育长 , 乐安人 , 与王导属山东老乡 , 官宦子弟 。 年少时 , 颇有美名 , 形象俊朗 , 神明可爱 。 当时的权贵王戎选女婿 , 任瞻被列入四名候选之一 。 可是 , 他自过一江 , 人便变糊涂了 。
王导与任瞻一见面 , 就觉得他有点不对劲 。 众人入席坐下 , 茶水一送上来 , 任瞻便问:“此为茶为茗?”茗 , 即晚采的茶叶 。 旁人一听 , 面露怪异的神色 。
任瞻觉察后 , 又自我解释:“刚才问是热的 , 还是冷的?”尽管如此 , 王导还是按照昔日在北方时一样 , 热情相待 。
【魏晋风度与茶饮】这种待人之道 , 容人之量 , 可见王导历仕元、明、成三帝 , 廿多年间 , 能够领导南迁士族 , 联合江南士族 , 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 自有过人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