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饮食习俗中 , 最具特色的要数饮茶之风的盛行了 。 这一时期 , 我国的茶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 茶叶消费和贸易都有很大的发展 。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色额颇多 。 ”由此 , 唐代茶叶贸易的繁盛可见一斑 。 据陆羽《茶经》中所述 , 唐代的产茶区已相当广 , 遍及现在的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14个省 。
随着茶叶生产规模的扩大、茶叶贸易的发展 , 饮茶之风也从南方扩展到原本不产茶的北方 , 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区 。 正如《封氏闻见记》中所述:“南人好饮之 , 北人初不多饮 。 开元(713-741)中……自邹(今山东滋阳)、齐(今山东临淄)、沧(今河北沧县)、棣(今山东惠民)渐至京邑 , 城市亦开店铺 , 煮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 ”虽然我国的饮茶习俗起源甚早 , 但是唐代的饮茶之风远胜过前代 , 真正成为了一种社会风俗 。 这在《封氏闻见记》中也有记载:“古人亦饮茶耳 , 但不如今溺之甚 , 穷日尽夜 , 殆成风俗 , 始于中地 , 流于塞外 。 ”
【唐代饮茶之风】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 , 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
隋唐时 , 佛教禅宗派兴起 , 佛教徒更重视坐禅 , 即必须专注一境 , 跏跌而坐 , 坐正背直 , 不委不倚 。 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 , 精神不易集中 , 再加上吃饭易眠 , 故必须减食 , 或不吃晚饭 。 为此 , 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 , 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不吃晚饭的补充物质 。 于是 , 茶叶这种具有提神醒脑 , 消除疲劳的饮品 , 便受到广大僧徒的欢迎 , 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饮品 。 《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师 , 学禅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其饮茶 , 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饮茶成了佛教徒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之事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甚至比吃饭都重要 。
由于禅宗大力提倡饮茶 , 寺院僧人饮茶成风 , 有些僧人嗜好饮茶竟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 。 《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大中三年(849年) , 东都进一僧 , 年一百三十岁 , 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 , 僧对曰:‘臣少也贱 , 素不知药 , 性唯嗜茶 , 凡履处唯茶是求 , 或遇百碗不以为厌’ 。 ”当时 , 还有不少僧人以擅长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 。 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 , 能诗文 , 留下多首有名的茶诗 ,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 赞誉了剡溪茶的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 , 表现了对饮茶的嗜好以及“茶禅一味”的茶道精神 。 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 , 采得金芽爨金鼎 。 素瓷雪色飘沫香 , 何似诸仙琼蕊浆 。 一饮涤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 此物清高世莫如 , 世人饮酒多自欺 。 愁看毕卓瓮间夜 , 笑向陶潜篱下时 。 崔侯啜之意不已 。 狂歌一曲惊人耳 , 孰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 ”
被人们尊为茶圣的唐人陆羽 , 虽不是僧人 , 但也出身于寺院 。 3岁时 , 他被湖北天门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 。 智积禅师嗜好饮茶 , 陆羽专为他煮茶 , 久而久之便练就了一手高超的采制和煮饮茶叶的手艺 。 成年后 , 他又遍游各地名山古刹 , 采茶、制茶、品茶 , 结识善烹茶叶的高僧 , 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 , 终于著成了《茶经》一书 。 《茶经》系统论述了茶叶的形状、品种、产地、栽培、采制、煮饮和茶具等问题 , 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 对唐代及后世的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饮茶圣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