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林卫辉&罗韬:从美食写作到粤菜文化( 二 )


林卫辉:目前很多人做美食研究都有一种倾向 , 就是各个地方都巴不得把自己的美食论证得古已有之 。 另一种就是很喜欢把美食跟皇帝、名人联系到一起 。 偏偏这两点都是广东最弱的 , 你看像很多菜动不动就说到乾隆皇帝 , 可乾隆一辈子就没来过广东 。 那你说我们的菜就不行了吗?所以这两种倾向都是一种文化不自信 。 我们给一个菜溯源 , 首先要有这个食物 , 同时要有烹饪 , 基本上如果没有食谱 , 没有详细记录 , 就很难判断它跟我们现在的这个菜是不是一回事 。
身为广东人 , 我也很希望老祖宗一早就把烧鹅、老火汤拿出来了 , 但是历史文献摆在那里 。 比如老火汤要费柴火 , 这是多么奢侈的事 , 清朝有两广总督上书给皇上说 , 广州居民连找个柴火都非常困难 。 怎么会用这么多柴火去烧一个汤?不可能 , 这是违反规律 。 第二 , 老火汤需要大量的肉、大量的蔬菜 , 而且还主要是喝汤 , 不是吃肉 。 肉在当时多么珍贵 , 怎么会只是追求汤呢?不符合情理 , 也不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 。 清朝中期还有记载广州人吃肉非常不容易 , 只是年节时候才可以吃到点肉 , 普通人家更不可能 。 所以老火汤不可能诞生在那个年代 。 作为美食史的研究要不你有出土文物 , 要不有文献记载 , 不能胡说八道 。 所以我可以看到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最早有一个文献的记载 , 如果以后会有更早的历史文献支持 , 可能我会把时间再提前 。
罗韬:我们做美食考据 , 第一要实事求是 , 第二就是要摆脱一定要历史非常悠久的想法 。 美食一定是与时俱进的 。 现在我们吃的一定比古人好得多 , 不要抱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 。 老是觉得以前更好吃 , 其实更多是因为以前没东西吃 , 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记忆 。 我觉得不单粤菜是这样的 , 川菜的老师傅也是 , 每一代人都会觉得以前的更好吃 , 这个叫“记忆的乐观主义” , 实际上舌头已经不是同一条舌头了 。
晚清到民国 , 广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这个时期的粤菜就非常精彩 。 我们情感上希望它很古老 , 但是没必要 , 岭南文化的一个精彩之处就是我们非常包容 , 觉得好的东西 , 就“拿来主义” , 在我们的土壤里发扬光大 , 把它做得更好 , 回过头去影响别人 。 这才是岭南文化的精彩之处 。
怀旧:重拾粤菜的“精品”精神
主持人:近年广州兴起了美食寻根热 。 前有中国大酒店和广州博物馆推出“消失的点心”系列 , 后有广州酒家集团推出的“民国粤味”主题宴 , 将濒临失传的菜式复活 。 请问如何看待这股潮流?
林卫辉:广州酒家的“民国粤味”主题宴 , 我还是策划者之一 。 看了周松芳博士的《民国粤味:粤菜师傅的老菜》书稿之后 , 我找了广州酒家 , 希望他们能够还原一下当时的粤菜 。 我们饮食其实有一种趋势就是 , 原来很多菜肴现在消失了 。 为什么呢?一种是食材没有了 , 比如天鹅现在成了保护动物不能吃了 , 有的食材现在也找不到了 , 那么与这些食材相关的菜肴就会消失 。 另外一种情况是菜肴的烹制违反了经济规律 , 比如有些菜肴烹制过程时间非常长 , 以前的人用五六个小时烹制一款菜肴 , 因为人工不高 , 菜肴的成本也不会高 , 但现在让师傅花五六个小时去做一款菜肴 , 又卖不起相应的价钱 。 像这种菜肴 , 经济规律会把它淘汰掉 。
比如八宝蛋 , 鸡蛋的壳基本不破 , 把蛋液取出来之后再往里加很多料 。 以前没有注射器 , 没有几个小时根本无法完成这一填料过程 。 像这样的八宝蛋现在卖起码要100多块钱 , 客人肯定不接受 , 这种菜肴它就会消失 。 但是我觉得可以让它重现一下 , 展示一下 , 了解到当年的这些菜是怎么回事 , 但是看看就好了 。 这些菜长时间在市场上存在也不可能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美食方面也是这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