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中国茶艺美学的复合基因( 二 )


佛教主张“一切皆空” , “色即为空 , 色复异空” , 本无意建立美学 , 也很少正面阐述美学 问题 。 但是 , 超功利的美与佛教自有它的内在联系 , 而且 , 从“无相而有相”产生的佛教建 筑 , 从“无言而有言”形成的佛教文学艺术 , 以及佛教经典透示出的丰富的美学意蕴 , 组 合成独特的美学景观和美学思想 。 佛教美学也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 包括佛教世界观的美学品 格 , 佛教人生观的美学精神 , 佛教宇宙观的美学因子 , 佛教本体论的美学神韵 , 佛教认识论 的美学色彩 , 佛教方法论的美学意蕴 , 佛教行为方式的美学特征 。 而这些 , 又是具体地融入 到佛教艺术美学 。 茶艺既是世俗的 , 又有佛教的成分;茶艺美学既是社会的 , 又有佛教美学 的基因 。 我觉得 , 佛教对茶艺美学最大的贡献 , 就是“悟”被引入审美活动和审美认识 。 “ 悟”的本义是心解神领 , 以及与之相关的“悟入”、“悟门”、“顿悟”等 , 本是佛教 , 特 别是佛教禅宗的用语 , 后被文学艺术广泛地借用 。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就说过:“大抵禅 道惟在妙悟 , 诗道亦在妙悟 。 ”(《诗辨》)“妙悟”就是绝妙地悟 , 灵活地悟 , 创造性地悟 。 但是 , 在佛教禅宗看来 , “悟”是离不开“参”的 , 就是要“参禅” , 即参究禅机(机锋) , 参究禅教(言教) 。 “参”是基础 , “悟”是结果 , “参”是必经之途径 , “悟”是手段借 以实 现的目的 。 “参”要“熟参”、“活参”、“离心意识参”;“悟”要灵活地、创造性地悟 。 (祁志祥《佛教美学》183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在茶艺美学中 , “悟”是 对茶艺的审美特征的玩味和领会 , 是对创作规律和技巧的体验和把握 , “酝酿胸中 , 久之自 然悟入” 。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同时 , 必须进行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 , 以便从 “ 渐修”达到“顿悟” 。 此外 , 在茶艺实践中 , 我们既要重视先天的“颖悟” , 又要把后天的 学识与功力结合起来 , 才能在艺术上“悟入” 。 诚如前人所说的:“昔人谓气韵生动是天分 , 然思有利钝 , 觉有先后 , 未可概论之也 。 委心古人 , 学之而无外慕 , 久必有悟 。 悟后与生 知者 , 殊途同归 。 ”(方薰《山静居画论》)
【三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中国茶艺美学的复合基因】还有一种情况 , 原本是与茶艺美学的拙朴之美背道而驰的“另类” , 也被吸纳、融合和改造 , 最终与茶艺美学的主流相契合 。 这就是历代皇宫茶饮所追求的另一种景象 , 与茶文化的殊 途同归 。
我们知道 , 民众将饮茶普及为一种风习 , 士大夫则把民间的饮茶变为品茶 。 而成为贵族层最 高代表的皇宫 , 又进一步把从实用走向艺术的品茶推向豪华贵重的极致 。 这三者之间 , 可以 说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美学追求:民间是淡泊之美 , 文士是典雅之美 , 皇宫是雕镂之美 。
虽然陆羽认为饮茶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为 , 但皇宫茶饮却追求豪华贵重 , 富丽堂皇 , 讲究 茶叶的绝品 , 茶具的名贵 , 泉水的珍傲 , 汤候的得宜 , 以及场所的雄豪 , 服侍的惬意 , 并把 这些合适地搭配在一起 。 譬如 , 究极精巧的茶叶 , 采摘要精细 , 制作要精当 , 印模要精美 , 命名要精巧 , 包装要精致 , 运送要精心 。 宋时“龙团胜雪”茶“每片计工值四万” , “北苑 试新”一夸更高达四十万钱 。 打造精工的茶具 , 崇金贵银 。 即使是自然天生 , 甘清泠洌的清 泉 , 也成为皇宫茶饮重视排场、讲究气势的物品 。 皇宫茶饮因所用茶叶稚嫩 , 点茶和冲泡技 巧特别考究 , 繁复精雅得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