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中国茶艺美学的复合基因


三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中国茶艺美学的复合基因

文章插图

第三、中国茶艺美学的复合基因
〖中国茶艺美学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 吸纳了众多的文化基因 。 中国茶艺美学是由文人的创造和 参与为主导的 , 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的基因 。 例如 , 茶艺美学讲究“天人合一” , 人与自然 有天然的亲和融合 , 这首载于发源殷周之际的重要经典《周易》;“物我玄会” , 强调主体 和客体的双向交流 , 来自于佛教的世界观;“涤除玄鉴 ” , 意即扫去尘埃使心灵明澈如镜 , 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来的;“澄怀味象” , 即是 使自己的心胸襟怀达到虚静空明的心境 , 则见之于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审美论述 。 这些 论述 , 都融入到茶艺美学之中 。 除了儒家的美学思想 , 中国茶艺美学还包含着道家与道教的 美学思想、佛教的美学思想 。
道家与道教是紧密相连的 , 道家美学与道教美学也是紧密相关的 。 先秦时代的老子与庄子 , 是道家美学思想创始者和完成人 。 他们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老子》二章);“咸池、九韶之乐 , 张之洞庭之野 , 鸟闻之而飞 , 兽闻之而 走 , 鱼闻之而下入 , 人卒闻之 , 相与还而观之”(《庄子•至乐》) , 从审美主体出发 , 从人 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上探求美的存在与表现 , 把美的矛盾关系中存在及其与人所构成的特殊关 系揭示得十分透彻 。 道家美学的要义有五个方面:一是把道作为美的根源 。 如“天地有大美 ”(《庄子•知北游》) , “夫得是(指“道”) , 至美至乐也”(《庄子•田子方》) , 意思是 天地具有孕育和包含万物之美 , 得到了“道” , 就会获得美的最大享受 , 获得最高的美感 。 二为自然朴素是美的生命 。 老子认为“道”是非常自然、朴素的 , “道法自然”(《老子》 二十五章) , “为天下谷 , 常德乃是 , 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 。 庄子也主张“顺物 自然”(《庄子•应帝王》) , “既雕既琢 , 复归于朴”(《庄子•山木》) , “朴素而天下莫 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 三是虚静思想为美的创造的主体心态 。 老庄的虚静思想导 源于道 , 老子确定的原则是“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复”(《老子》十六章) , 就是要自己极端认真地向着本性中空明宁静状态回复 。 老子进一步认为 , 心理上的虚静状态 是承接天地之大美的必要条件 , 所以必须“涤除玄鉴”(《老子》十章) , 即排除一切干扰心 性的东西 , 使内心光明如镜 , 照彻万物 , 容纳万物 。 庄子把老子的虚静主张进一步弘扬 , 提 出完整的虚静说 , 以及从“心斋”(《庄子•逍遥游》)、“坐忘”(《庄子•大宗师》)达到 虚静境界的观点 。 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心斋坐忘” , 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最早 发现 。 四是“无言之美”为美的高超状态 。 老子提出大美形态:“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 《老子》四十一章) , 认为是美的最高本体 , 美学的真义所在 。 他认为那种令人目盲之色 , 耳聋之音 , 口爽之味 , 都是背道而失美的 。 庄子也认为至巧不为巧 , 至乐不知乐 , “故曰‘ 至乐无乐 , 至誉无誉’”(《庄子•至乐》) , 把根本感不到具体形式的形式存在视为最美的 形式 。 五是重视和强调“德充之美”即精神美 。 庄子喜爱“德充之美”(成玄英《庄子疏》) , 对万事万物“非爱其形也 , 爱使其形者也”(《庄子•德充符》) , 首先不是爱其形体之美 , 而是爱其精神之美 。 他还用“无庄之失其美”(《庄子•大宗师》)的故事 , 说明为了得到 “道” , 使精神达到美的境界 , 可以忽视和忘掉形体美 。 这些美学思想 , 都是与茶艺相通的 。 道教是中国文化之树上结出的宗教之果 , 道教所建构的宗教世界是融铸着彼岸理想的此岸世 界 , 自由追求的现实化、此岸化 , 使道教获得了艺术的性质、审美的性质 , 有学者评判“道 教是审美型的宗教” 。 他还进一步指出:道教思维有四个特征 , 即基于经验的物我相融、以 经验为中介的并接互应、收发于极则的双向互逆推演 , 守中致和的流传变化 。 这四个思维 特征 , 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形成、发展与完善的思维过程中被相似地体现着 。 (高楠《道 教与美学》前言第3页 ,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道教美学显然是一个杂驳的 体系 , 我们不妨以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为例为一些解读 。 《抱朴子》虽然是一部宗教理论 性著作 , 但其中有关于文学、音乐、绘画的论述 , 有涉及美、美感和艺术的言论 , 特别是艺 术鉴赏方面的见解 , 都是探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资料 。 正如美学家王向峰所指出的: “东晋著 名的思想家、系统的神仙道教理论的创立者葛洪 , 在其代表作《抱朴子》中所阐发的美学观 点 , 即便在今天美学研究如此繁盛的形势下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 , 仍旧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的链条中占有一席相当重要的位置 ,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他还将葛洪的美学思想概括为 “三性”:一是美的本质的规定性 。 如“捐玄黎于〖HT5 , 7〗氵〖KG-*3〗夸〖泞 , 非夜光之不真也 , 由莫识焉”(《名实》) , 美是客观存在的 。 但是 , 现实中无至美可言 , 故“论珍则不可以细疵弃巨美” , “小疵不足以损大器”(《博喻》) , 要从整体而非从细微 局部判断美丑 。 “五味舛而并甘 , 众色乖而皆丽”(《辞义》) , 所以审美对象是丰富多彩的 。 二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多样统一性 。 葛洪认为“五色聚而锦绣丽 , 八音谐而箫韶美”(《喻 蔽》) , 单一的颜色不丽 , 单一的味道不美 , 美的形 式与单调一律是不相言的 。 他还要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即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一致 。 三 是审美的基本条件与趣味的差异性 。 葛洪认为虽然“妍姿有定”(《塞难》) , 但对于同一审 美对象 , 也会因为审美主体的爱憎、偏好、认识、生活习俗、才情以至地位等的不同 , 而产 生各不相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 他对文艺鉴赏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 , 关于“音为知者 珍 , 书为识者传”(《喻蔽》)的命题 , 对后世的文艺鉴赏发生过很大影响 。 (王向峰《中国 美学论稿》第100-110页)这也与茶艺鉴赏有紧密的联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