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国产之光的背面:云南咖啡全国第一,却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供货商

咖啡|国产之光的背面:云南咖啡全国第一,却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供货商

文章图片

咖啡|国产之光的背面:云南咖啡全国第一,却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供货商

文章图片

咖啡|国产之光的背面:云南咖啡全国第一,却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供货商

文章图片

咖啡|国产之光的背面:云南咖啡全国第一,却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供货商

最近半个咖啡圈的大佬都跑到云南 , 就只干一件事:做出中国自己的精品咖啡 。
这两年 , 中国咖啡市场突然沸腾了!不仅海外品牌疯狂扩张门店 , 就连中石化、中国邮政、狗不理等也玩起了跨界 , 开始打着吆喝卖咖啡 。 仅去年 , 咖啡界就有21起融资事件 , 涉及金额超59亿 。
然而看似风光背后 , 我国咖啡产业却经历了被外资打压三十年的“至暗时刻” 。 经济专家计算 , 一杯卖40块的咖啡 , 我国咖农们只能赚到4毛钱 。 业内人士无奈自嘲:这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

不只咖啡豆 , 还有“黑珍珠”松露、三文鱼、青春酶等被外资奉为顶流的高端制品 , 都面临为跨国资本“做嫁衣”的窘境 。
一、国货之光 , 困在“资本陷阱”中
在国人的饮品版图中 , 咖啡素来被视为“小资”的象征 , 一杯动辄几十元的咖啡饮品产业 , 每年正以超10%的速度增长 , 艾媒咨询统计 , 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空间约为3817亿元 , 预计三年内将增长至10000亿元 。 然而火热的国内咖啡市场 , 却无法使产业末端的种植户直接受益 , 这其中就包括云南的咖农们 。
数据显示 , 云南拥有全国99%以上的咖啡产能 , 每年产量约11万吨 , 居于世界前十 。 但很长一段时间内 , 我国原产咖啡豆的收购价格却可以用“白菜价”来形容 。 2017年的云南咖啡生豆交易市场 , 成交价甚至比15元/千克的成本价还低了两块 。

中国咖啡生豆超低价格的背后 , 正是跨国资本蓄谋三十年之久的“陷阱” 。
上世纪80年代 , 雀巢、卡夫等跨国咖啡巨头瞄准然环境优质的中国云南 。 他们先后派专家赴滇西考察 , 并劝说当地农民砍掉种植多年的优质咖啡“铁皮卡” , 改种耐病高产但档次低的“卡蒂姆” 。 不仅如此 , “雀巢们”还在收购时疯狂压低价格 , “砍价”最凶时 , 农民每卖出一公斤咖啡豆反赔0.37元 。
消息闭塞的云南咖农们信以为真 , 纷纷为雀巢等公司提供中低端的“卡蒂姆” 。 如此一来 , 外资们不费吹灰之力 , 就将云南珍贵的优质咖啡产区 , 变成自己的低廉原料区 。 久而久之 , 云南咖啡便沦落为国际咖啡行业口中的“劣质品” 。

遭受同样命运的产业并非个例 。 由于国内松露产业起步较晚 , 缺少对品质的定义权 , 米其林餐厅中卖到万元一斤的黑松露 , 我国出口价不过百元 。
浙江的“青春酶”工厂每年向美日出口过吨原料 , 因桎梏于下游产区利润较低 。 同样原料成分的日产制品“派洛维pro”却能一粒卖出“黄金价” , 成为东京银座的“座上宾” , 不少国内富豪蜂拥而至 。
二、贱卖三十年 , 累计损失上百亿
云南的咖农们劳苦种植 , 却为海外资本“做嫁衣” 。 除了被长期压制的议价权 , 缺乏成熟的深加工产业链 , 也让国内咖啡产业不得不依附海外资本设定的“游戏规则” 。
咖啡产业链分为种植生产、深加工、流通三个环节 , 其中种植链的利益占比只有1% 。 2019年我国出口的咖啡豆中 , 94%都是零加工的裸豆 。 在云南 , 咖农卖出一公斤咖啡豆还换不到一杯咖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