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秋冬养膘好时节,这些文人老饕真会吃

木耳|秋冬养膘好时节,这些文人老饕真会吃

文章图片


大雁南飞 , 层林尽染 , 时间已不知不觉步入了秋的深处 。 每逢秋风习习 , 人们的胃口也开始慢慢变好 , 总想吃点“好”的来弥补弥补“苦夏三分虚”的身体 。 我国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曾赋散文《贴秋膘》 , 字里行间满是人间烟火气息 , 令人垂涎欲滴 。
古往今来 , 文坛上的老饕众多 。 所谓老饕 , 由“饕餮”一词演变而来 , 指那些特别会吃 , 对美食文化、传统很了解的食客 。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跨越时代的“文豪吃货”流转于四方食事 , 留下了不少经典文字 。 毕竟美味的食物 , 谁人不爱呢?
让我们跟随名家美文 , 一起细细品味他们笔下的秋冬滋味 , 看看在这些文人老饕的眼里 , 秋冬养膘到底应该怎么吃?
菊黄「蟹」肥时
作为一道秋季时令美味 , 吃螃蟹的历史可谓非常悠久 , 千百年来受到了各朝各代文人雅士的追捧 。 目前 , 关于中国人吃蟹最早的文字记录出于《周礼》 , 古人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把螃蟹做成“蟹胥”(即蟹酱) , 用作祭祀之物 。
中新网资料图
饮食纪录片《鲜生史》中提到:“《鲁迅日记》里记载了10多次吃蟹 , 每到蟹季 , 这就是饭桌上最郑重以待的食物 。 ”每年10月至11月 , 鲁迅先生总会买上一些肉质鲜嫩的螃蟹 , 与亲友一起细细品尝、饮酒食蟹 。 螃蟹性寒 , 对人体的胃刺激较大 , 但即使身体不适 , 也无法阻挡他对螃蟹的爱:“金秋时节 , 蟹满膏肥 , 就是吃到胃疼 , 也不会消退我对大闸蟹的热情 , 若现在不抓紧吃 , 这么好的蟹 , 再吃就要等到明年啦 。 ”
不仅爱吃 , 他还很会吃:“大的螃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 , 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 , 较小的蟹 , 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 , 当作下饭的小菜 。 ”
要说排名top级别的“品蟹达人” , 非清初文学家李渔莫属 , 人送雅号“蟹仙” 。 他在上市前就早早地存好买螃蟹的“买命钱” , 还有一位特别精通料理螃蟹的女婢“蟹奴” 。 作为一名坚定的“清蒸党” , 李渔认为食蟹要遵循自然之道、原汁原味 , 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 , 只合全其故体 , 蒸而熟之 , 贮以冰盘 , 列之几上 , 听客自取而食 。 ”整只蒸熟、自己动手 , 这才能品尝到蟹的鲜美!
寒「羊」肉如膏
关于“美”的释义 , 《说文解字》著曰:“美 , 甘也 , 从羊从大 。 ”足以窥见 , 羊肉味鲜美之名可见一斑 。 汪曾祺老先生在《贴秋膘》一文中大写羊肉 , 逗人吃欲 , 还特地强调:“羊肉要秋天才好吃 , 大概要到阴历九月 , 羊才上膘 , 才肥 。 羊上了膘 , 人才可以去‘贴’ 。 ”
中新网资料图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中 , 羊肉可谓向来是肉食界的“扛把子” 。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 , 吃羊肉曾一度是贵族才有的特权 , 并在宋朝皇家占据独特地位 , 当时的御膳房每年都要消耗十万多斤羊肉 , 吃法更是五花八门 。
同样对羊肉情有独钟的还有“美食家”苏轼 , 留下了“陇馔有熊腊 , 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 为“陕西一绝”的羊肉泡馍打响了千古流传的广告 。 而哪怕被贬到岭南的惠州时 , 无法实现“羊肉自由”的他不愧是一名“超级吃货” , 凭借着多年对美食的造诣 , 他用没人要的“边角料”羊脊骨自创新吃法 , 打开了食材的新世界 。
在给弟弟苏辙的书信中 , 苏轼大谈美味 , 并说这样能吃出螃蟹的味道来:“骨间亦有微肉 , 熟煮热漉出 , 不乘热出 , 则抱水不干 , 渍酒中 , 点薄盐炙微燋食之······意甚喜之 , 如食蟹螯 。 ”可能苏轼也没想到 , 他喜欢的羊脊骨 , 如今不仅大有市场 , 还拥有了新的名字“羊蝎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