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人造肉,我们已经吃上了?( 二 )


《经合组织农业统计》数据显示 , 2018年 , 全世界的牛肉、猪肉、家禽的总消耗量加起来已经超过3亿吨 。 尽管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 但从总量上看 , 人类已经不缺肉制品的供应 。 那么 , 花费这么多功夫研发人造肉 , 意义在哪?

美国德克萨斯州北部的瓦格纳地产牧场(WT Waggoner Estate Ranch)占地51万英亩(约2064平方千米)
对人造肉的渴求 , 部分出自对未来粮食安全的考虑 。 据测算 , 2050年 , 全球人口或将达到100亿 , 对食物的需求量将是现在的1.5倍 。 以现有的食品供应能力测算 , 地球将无法承载这么多人的营养需求 。
另一方面 , 养殖牲畜 , 是一件资源浪费率很高的活动 。 联合国粮农署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牲畜提供了5800万吨的蛋白质 , 但它们消耗的蛋白质则高达7700万吨 。 ”从能量角度来说 , 吃动物肉的性价比并不高 。
环境生态问题的迫切性 , 也促使人们寻求肉食的替代方案 。 据统计 , 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中 , 有9%来自农业生产 , 其中近1/3是畜牧业制造 。 而全球畜牧业活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 。 牲畜养殖造成的绿植退化、河流污染 , 更是成为世界各国环境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

养殖牲畜对资源的浪费率很高
除此之外 , 对动物权益的保护 , 过量食肉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 以及肉食潜在的抗生素滥用及致病风险等 , 也促使人们对肉制品进行反思 。
相比之下 , 通过营养调配 , 植物仿真肉可以提供比真肉更丰富和全面的营养;而培植肉的卖点之一在于它的清洁性 , 培植肉的英文名也叫“clean meat” , 因为它不会携带动物病毒 , 也没有激素 , 是“纯洁”的肉食 。 而且 , 人造肉的直接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 比畜牧养殖业来得低 。
正因如此 , 声称自己更环保、更营养、更安全的人造肉 , 便作为潜在的肉食替代品被积极探索和推动 。
02
后现代的饮食
哲学家齐泽克在一篇讨论巧克力蛋的文章中提到 , 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没有X的X”(X without X)包围 , 例如没有咖啡因的咖啡 , 没有酒精的啤酒 。 我们得到的 , 是被剥夺了核心的 , 只剩下表面形式的物质 。
人造肉的出现 , 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 因为它不是从食物中取消某些元素 , 而是对食物本身的模拟和替代 , 它是一种“不是肉的肉” 。

人造肉是对食物本身的模拟和替代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曾用“拟象”的概念描绘了一幅人类社会的后现代图景:参照真实物而产生的模仿物 , 最终取代了真实物 , 成为比真更真的现实 , 并在生活中不断被模仿、复制 。
“拟象”现象在传媒、艺术、数字网络等领域早已存在 , 而人造肉的出现 , 则将把人类的饮食推向后现代 , 推向“拟象”的世界 。
工业时代饮食的特点 , 是以理性主义的方式对食物进行分解、排列、组装 , 再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方式实现大批量生产 , 尽管这个过程显得单调、无特色 , 但它仍尊重食物的主体性 。 人造肉则不然 , 它将肉食体验从肉制品中剥离出来 , 肉制品的主体性被排斥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之外 。
此时 , 人造肉得以成立的逻辑与魔术十分相像 。 马尔塞·莫斯说:“魔术的关键在于被信仰 , 而不在于被感知 。 ”只有在这个层面上 , 模仿物或赝品才能等同于物质或事件本身 。
某种意义上 , 支撑人造肉这一概念成立的 , 恰好是人们对人造肉技术的信仰 , 而这个信仰建立在科学主义基础之上 。 究其根本 , 人造肉 , 特别是植物仿真肉 , 是对肉制品的一种科学主义的理解 。 它相信肉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化学要素 , 诸如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水 , 只要通过技术手段对这些要素进行模仿和替换 , 就能够实现对真肉的模拟与替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