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关于预制菜创业的一些想法( 二 )


三、再处理方式
按照由浅及深也分三种:即食、即热、即烹 。
1.即食
简单来说就是撕开包装就能吃的 。 比如超市卖的乡巴佬卤蛋或者鲨鱼菲特的鸡胸肉 。
2.即热
这类产品实际上是熟了 , 你要凉着吃也没问题 , 但是加热了吃更好吃或者更符合饮食习惯 , 比如便利店里面放在保险货架里面卖的饭团、便当 。
3.即烹
这类产品可以立刻下锅烹饪 , 不需要你再去摘个菜叶子 , 切成个丝啥的 。 现在很多新冒出来预制菜都是这类 。 比如2022年卖得非常火的酸菜鱼就是这种 。
以上就是我的细分方式 。
这里 , 你会发现如果不太较真的话 , 预制菜的细分会有45种组合之多 , 如果再考虑组合之下具体的是什么食物 , 数量那就太可怕了 。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太矫情 , 搞得这么复杂 , 分得这么清楚有什么意义呢?不就是做个食物卖吗?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 , 但是实际运作起来就会发现如果搞不清这些东西会很危险 。
预处理方式的不同导致你的产品的成本、合作的供应商、你需要的资质完全不一样 , 而且随着处理加深 , 留给消费者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 , 比如黄瓜被你切成丁了 , 消费者这时候需要的是黄瓜片 , 就比较尴尬 。
储存条件不同导致你的物流仓储的方式不一样 , 损耗率也不一样 , 到了消费者购买后能够保留时间也不一样 , 安全库存、补货周期、复购周期就有影响 。 比如你做了个冷藏品 , 大概率就别指望消费者一次可以买好多囤着 。
再处理方式不同导致你能解决的需求也不一样 , 进而影响到你的目标人群、选择的渠道、推广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 这点上已经不仅仅是管理问题了 , 而是市场机会的问题 。 比如消费者当下饿了 , 就肯定不会去买一个还要下锅烹制的 , 买个便当可能性更大 。
所以在做这个事情之前还是务必想清楚 , 你到底要做什么 , 别打算啥都想做 , 那只会让你受伤很深 。
预制菜如此复杂 , 当初我渗透进来时候还没有如今的火爆 , 完全是因为当时还在做着电子烟的项目 , 也算是食品 , 考虑到政策风险和商业模式的问题 , 我们需要换一个方向尝试 , 但是又不想跳出去食品范畴 , 所以选择了预制菜 , 结果发现这里面的水比当初的预想要深得多 。
我是做了快两年才告诉周围的朋友我做预制菜了 , 他们知道后都说我眼光好 , 说预制菜现在超级火 。 讲真我是高兴不起来的 , 因为我经历了好几次一开始不火没多久火起来的风口 , 做为平民创业者 , 我感觉是不太舒服的 。 但是研究之后又觉得预制菜实在是太宽泛了 , 即使玩家众多一时半时也不太会有问题 。 可到如今我发现 , 大家做的同质化实在太严重了 , 都没好好研究消费者为啥要买预制菜 , 一聊起来就是“为了图省事” , 可大家也不想想 , 既然所有玩家做的都是预制菜 , 那 “省事”这个就不算是卖点了 , 要不消费者干啥买张家的预制菜 , 不买刘家的?到底有什么独特卖点我也不好说 , 这些需要自己去挖 , 战术上的复制是没用的 。
另外我想分享的是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菜市场卖鱼的变化 , 南方可能没这个体会 , 北方比较明显 。 以前北方菜市场买条鱼 , 摊主是不给收拾的 , 需要自己拿回去刮鳞、去内脏 。 现在买条鱼 , 还是那个钱 , 但是都给你收拾妥妥的 , 如果这个摊主不给收拾 , 你可以换一家买 。 我管这个叫“加量不加价” 。 这件事儿还蛮有趣的 , 最早我打算做的预制菜是那种洗好、切好的净菜半成品 , 盒马里面也有卖的 , 拿回家直接下锅炒就行 , 省了收拾的功夫 , 等我做市场调查的时候 , 眼瞅着顾客拿起来切好了的胡萝卜丝看了看 , 又拿起来附近的完整的带着泥的胡萝卜看了看 , 把后者装到购物篮里去结账了 , 问了人家为啥不买前者 , 你猜怎么着 , 她跟我说她嫌贵 , 说那个切好了的折算到一斤不划算 。 所以我们搭进去了人工、包装成本 , 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 。 虽然她也确实觉得处理好了的是蛮方便 , 但是她就是不买 。 所以怎么做到“加量不加价”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 当然你非要说你要做“加量又加价” , 也不是不可能 , 只是你要思考清楚你的目标人群和他/她的问题是什么 , 不然就真的是意气用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