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文章图片

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文章图片

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文章图片

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文章图片

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文章图片

螃蟹|《舌尖上的非遗》——秘制重壳蟹

重壳蟹又称松壳蟹 , 主要生长于咸淡水海域 , 是一种很罕见的海鲜 , 其色泽光亮 , 肉质嫩滑 , 口感好 , 味道鲜香 , 营养价值高 ,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 是滋补佳肴 , 在港、澳、台和珠海等地区闻名遐迩 。 斗门重壳蟹是珠海“四大美食”之一 , 名为重壳 , 蟹壳也确实比一般蟹要坚硬和厚重 , 而且也更加珍贵 , 因为它生长于咸淡水海域里 , 每1000斤中也只能选取10斤的上品 。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在斗门实地探访“秘制重壳蟹”在古代 , 螃蟹就已经是一道人间的美味 。 从《周礼》有天子食蟹记载之后 ,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 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 , 为吃蟹又提供了新方法 。 后来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等 , 都表明着螃蟹在古代吃货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古人食蟹最初不过是为了除灾 , 但是螃蟹鲜美的味道 , 让人尝后便欲罢不能 。

而从魏晋时期以后 , 吃蟹渐渐成为了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 。 晋朝著名酒鬼毕卓曾言:“右手执酒杯 , 左手执蟹螯 , 拍浮酒船中 , 便足了一生矣 。 ”从此 , 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 , 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 , 而且慢慢地又发展为聚集亲朋好友 , 有说有笑地一起品蟹 , 这便是“螃蟹宴” 。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介绍 , 珠海人吃蟹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 对蟹味的追求与其他地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 “珠海人爱吃蟹 , 更爱吃重壳蟹 。 ”清代文人屈大均成书《广东新语》记载 , “又蟹一月解 , 自十八以后月黑 , 蟹乘暗出而取食 , 食至初二三而肥 , 肥则壳解” , 说的就是重壳蟹 。

重壳蟹是蟹中之珍品 , 身上长着硬、软两层壳 。 它在发育过程中慢慢脱掉硬壳“铁甲” , 保留软壳“红袍” , 外面的壳又薄又脆 , 里面的壳却胀得满满 , 全部精华都汇集到软壳里面的膏脂里 。

“这种蟹无法饲养且较难捕捉 , 渔民向大海撒下一片网 , 活奔乱跳的螃蟹被打捞上岸 , 再从1000斤里挑选出10斤……这就是珍贵的重壳蟹 , 是海洋对珠海人的馈赠 。 ”沈俊校说 。 斗门人的口福 ,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 斗门地处咸淡水交界的海域 , 基本上没有严重的污染 , 还有浅海滩上一片红树林来净化水质 , 为蟹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而且斗门在5至8月份多下大雨 , 每次大雨过后都会冲来大量的蚬和田螺 , 给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 , 是重壳蟹得以生存的基础 。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在益利大酒店品尝“秘制重壳蟹”清蒸、水煮、盐焗……多年来 , 珠海人十八般武艺用诸一蟹 , 不断尝试和改良制作工艺和秘制配方 , 力求将重壳蟹的每一口鲜味都发挥到极致 。 来到珠海斗门 , 不得不尝益利大酒楼的拿手好菜——秘制重壳蟹 。 当美味上桌的瞬间 , 鲜红的软壳、饱满的蟹肉与双眼坦诚相见 。 迫不及待吸吮浸入蟹身的鲜汁 , 咬下纯粹饱满的蟹黄与蟹肉 , 鲜味蹿升至大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