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旧京风物:雪花酪,到底是不是酪( 二 )
“打水小人”助张麻子发家
庚子以后 , 洋人进京者越来越多 , 随之也有很多外国的东西陆续传入北京 , 比如冰激凌 , 但价格很是不菲 , 绝非普通老百姓能吃得起的 , 于是出现了物美价廉的替代品——刨冰 , 这大约是雪花酪的前身 。 刨冰用天然冰制作而成 , 就是把冰块儿放在刨床的圆盘子上卡住 , 手摇或电动转动圆盘上的刨刃子 , 对冰块进行切削 , 冰块的碎末从圆盘的缝隙掉落到下面的瓷盘上 , 再浇上由色素、果味香精和糖水配制成的彩色调汁 。 这种食物价格十分亲民 , 但最大的问题是制作的机器十分笨重 , 只能在固定场所售卖 , 没法儿走街串巷 , 而冷饮销售的旺季恰恰是歇在屋里都唯恐中暑的大热天儿 , 谁会为口刨冰跑到街面上去挨一顿大太阳的炙烤呢 , 所以 , 取而代之的雪花酪就出现了 。
卖雪花酪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 是事先准备一个大木桶 , 木桶里面再装一个铅铁做的细长小桶 , 小铁桶的中间有轴 , 底下和大木桶的凹槽相连 , 轴上缠有一条胶皮带或一根拇指粗细的绳子 。 制作的时候 , 在小铁桶的里面放上水、白糖、玫瑰露等香料 , 小铁桶的周围(即大木桶与小铁桶的中间)填充上碎冰块儿 , 然后盖上盖子 , 来回地拉动绳子 , 让小铁桶在冰块中间不停转动 , 使桶里面的白糖玫瑰水混合均匀并迅速冷却成仿佛雪花一般的冰碴 。 制作的人还要用竹板在桶壁上刮冰凌 , 卖的时候就用铁笊篱从桶里捞取冰碴和冰凌 , 装入小碗 , 让客人用小勺舀着吃 , 不仅清凉 , 而且香甜可口 , 算账的时候论碗计价 。
雪花酪与刨冰相比 , 在“流通”上实现了重大的进步 , 做雪花酪的桶不仅可以放在手推车上 , 也可以挂在自行车后架子旁边 , 或者干脆将自行车改装成带挎斗的三轮车 , 再把桶放在挎斗上 , 总之可以走街串巷 , 现做现卖 。 而吆喝的方法也有好几种:“冰搅凌嘞雪花酪 , 又去暑来又解渴” , “冰镇的凌来雪花酪 , 熟水白糖桂花多” , “冰搅凌来雪花酪 , 贱卖多盛拉主道”……有些老北京的书籍将“冰搅凌”一律改成“冰激凌” , 其实是一种误会 。 在旧时 , 冰激凌和雪花酪是有很大区别的 , 那就是冰激凌要加牛奶和鸡蛋 , 而雪花酪则无此添加 。
雪花酪的“全盛时代”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 那时一到夏天 , 满城都是卖此冷食的 , 出现了诸如朝外大街路北的“刨冰王”、清河镇北头路东孙记自行车行(夏天兼卖刨冰和雪花酪)等名店 , 不仅在口感上竞相改良 , 甚至连销售方法都花样翻新 。 根据学者金受申先生的回忆 , 当时有个著名的“雪花酪张麻子” , 在桶的轴上安了个小人 , 做成打水的模样 , “桶转人动 , 颇能引诱一般小孩 , 后张麻子竟因此发家 , 这恐是助人清凉之功吧” 。
饭庄子在夏天售冰碗
走街串巷卖雪花酪者 , 很多是“打冰盏儿的” 。 他们一般推一辆双轮小车 , 手拿两个直径约七八厘米的小铜碗 , 摞在一起 , 拇指夹在当中间 , 用手一掂 , 敲出非常清脆且悦耳动听的响声 , “一听此声 , 顿觉清凉” 。 他们所售卖的多是一些清爽可口的小吃 , 比如春天时卖果子干儿和玻璃粉(一种用藕粉制成的透明似玻璃的凝块儿 , 切成条后浇上冰镇糖水食用 , 有败火润喉之效) , 夏天就卖酸梅汤和雪花酪 , 在胡同里的吆喝方式也花样繁多 , 一会儿是“果子干儿玫瑰枣 , 桃脯玻璃粉 , 糊子糕来梅汤” , 一会儿是“冰搅凌来雪花酪 , 又凉又甜尝口道” , 到了深秋时节他们也不闲着 , 会把山里红煮烂 , 汤内加糖 , 做成酸甜可口的红果汤叫卖 。
推荐阅读
- 饼干|超简单的抹茶雪花酥
- 快手菜|十分钟快手菜雪花酥,比外卖强
- 奥利奥雪花酥|治感冒,吃药不如吃超简单奥利奥雪花酥|新年小零食
- 滋补养颜|想要滋补养颜补气血,一定要喝一碗酥脆酸奶冻干雪花酥
- 雪花|桂满陇开年新菜,江鲜味美正当时
- 奶粉|做了十年的草莓雪花酥,这做法才叫香
- 坚果|草莓雪花酥
- 雪花面包|#金龙鱼精英100%烘焙大师赛-爱好组高筋#双料雪花面包
- 爱美食|彩色雪花面包
- 面团|圣诞节治愈系雪花面包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