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旧京风物:雪花酪,到底是不是酪
【雪花|旧京风物:雪花酪,到底是不是酪】旧京风物:雪花酪 , 到底是不是酪
又到了赤日炎炎的时节 , 虽然穿着背心短裤、坐在空调房里 , 也还是觉得暑气逼人 , 但快乐的事儿也是有的 , 比如西瓜啤酒可以敞开吃敞开喝了 。 至于冰棍冷饮 , 更是防暑降温必不可少之物 , 尤其现在各种雪糕制造厂家花样迭出 , 连东北铁锅炖和长沙臭豆腐口味的都出来了 , 估计要是把全国各地的雪糕凑到一起 , 妥妥地能开它个“满汉全席” 。
假如把时光倒退一百年 , 老北京最早出现的也是销量最大的冷食 , 还得说是雪花酪 。
“酪”和“雪花酪”并非一物
雪花酪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 各种老北京的史料说法不一 , 比如民俗学者张善培先生认为 , 其早在明清时就出现了雏形 , 最初叫“雪茶” , 但雪与“血”同音 , 达官贵人们听了不舒服 , 就在中间加了一个“花”字 , 叫“雪花茶” , 后来又逐步演变成雪花酪 。 而在出现时间上相对比较清晰的记录 , 是学者翁偶虹的一段回忆 , 他说在民国四五年 , 即1915年和1916年左右 , “北京始有土法冰激凌 , 亦名雪花酪” 。
文章图片
盛锡珊绘卖雪花酪的(图自《老北京市井风情画》一书)
有些不够严谨的文章 , 常常将老北京的“酪”和雪花酪混为一谈 , 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食物 。 酪的出现要早得多 , 早在元代《饮膳正要》中就有记载 。 《光绪顺天府志》有记:“牛酪 , 按用牛乳造之 , 造法 , 将酪入釜 , 熬以冰糖 , 搅之 , 乃倾出 , 罐盛 , 待冷 , 面结浮皮 , 如豆腐皮然 , 捞取 , 用冰置罐外 , 渐渐凝成矣 , 味甘而凉 。 ”这种制作手法据说是由蒙古传入京城 , 在旗人中风靡一时 。 《燕都小食品杂咏》这样称赞酪的色香味俱全:“鲜新美味属燕都 , 敢与佳人赛雪肤 。 饮罢相如烦渴解 , 芳生齿颊润如酥 。 ”这里用了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即糖尿病)的典故 , 不过从酪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来看 , 恐怕吃多了只会加重病情吧 。
文章图片
老烟画上北京卖酸梅汤的摊贩
酪在老北京人的回忆中是极美味的食物 , 比如民俗学大家邓云乡先生就说:“端上来时 , 碗上冒着冷气 , 奶酪上放一片鲜红的山楂糕 , 或几点金黄的糖桂花 , 吃在口中 , 寒沁舌喉 , 甜润心脾 , 似乎任何奶制冰点 , 如外国的什么‘樱桃圣代’、紫雪糕等都无法比拟 。 ”但此物昂贵 , 能吃得起的人并不多 , 学者翟鸿起先生就回忆说:“当时一碗奶酪的价钱相当于一斤玉米面的价 , 一般平民户的孩子极少有买的 。 ”民俗学家白铁铮先生也说 , 这是“中上人家”才能吃得起的美食 , “因为那时候没有冰淇淋以及其他冷饮如可乐之类的 。 ”所以夏天中午常叫酪铺送一桶酪来——可不是天天吃 , 而是有客人来 , 或者过生日才有此消费 。
老北京出名的酪铺不少 , 比如甘石桥的二合义、东四牌楼和西单牌楼的酪铺等 , 但最有名的当数前门外门框胡同的“奶酪魏” , 在邓云乡、白铁铮和梁实秋等先生的笔下都有提及:“他家的酪 , 牛奶纯而新鲜 , 所以味道与众不同 , 大碗带果的尤佳 , 奶酪里面有瓜子仁 , 于喝饮之外有点东西咀嚼 , 别有风味 , 每途经其地 , 或散戏出来 , 必定喝他两碗 。 ”
不过对于大部分北京人而言 , 酷暑时节 , 顶着日头走到酪铺 , 远不如等小贩挑着担子到胡同里叫卖时再吃更方便 。 翟鸿起先生回忆:“一个人担着两个直径二尺左右的木桶 , 上盖白布 , 桶内装得满满的码放整齐的兰花小白瓷碗 , 碗与碗之间 , 有一块小木板 , 就像码放蜂窝煤一样 , 碗内是洁白的奶酪 , 清爽香甜 。 ”他记得那个常年在他家附近卖酪的小贩年纪在四十岁上下 , “修长身材 , 长方脸 , 穿蓝布长衫 , 腰系青布褡包 , 长衫的前襟斜掖在褡包里 , 肩上放着一块毡垫肩 , 挑起来颤悠悠 , 还能不撂下担子倒换肩” , 而吆喝的声音也很简单:“酪——噢!”读到翟先生这段文字时 , 我脑海中甚至能浮现出那个在洒满阳光的胡同里渐去渐远的背影 。
推荐阅读
- 饼干|超简单的抹茶雪花酥
- 快手菜|十分钟快手菜雪花酥,比外卖强
- 奥利奥雪花酥|治感冒,吃药不如吃超简单奥利奥雪花酥|新年小零食
- 滋补养颜|想要滋补养颜补气血,一定要喝一碗酥脆酸奶冻干雪花酥
- 雪花|桂满陇开年新菜,江鲜味美正当时
- 奶粉|做了十年的草莓雪花酥,这做法才叫香
- 坚果|草莓雪花酥
- 雪花面包|#金龙鱼精英100%烘焙大师赛-爱好组高筋#双料雪花面包
- 爱美食|彩色雪花面包
- 面团|圣诞节治愈系雪花面包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