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刘鸿盛特色小吃技艺非遗传承人胡伟伟:
与城市的味觉记忆对话
本报采访人员 游 仪
揪住面团 , 揉成长条 , 握紧面刀 , 切成小块 。 动作熟练的胡伟伟左手拿着面剂子 , 右手掌着擀面杖 , 边转边擀 , 很快 , 一张中心厚两边薄的面皮展开在案板 。 紧接着 , 他一手托面皮 , 一手取馅料 , 两指捏合边缘向上微提 , 掐出褶子挤压打圈 。 包子成了型 , 往秤上一摆 , “正好80克 。 ”
作为刘鸿盛特色小吃技艺非遗传承人 , 擀面条、烙大饼、做糕团 , 对34岁的胡伟伟来说全是基本功 。 可在10年前 ,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白案结缘 。 “我家过去开大排档 。 下雨天 , 摆着摊 , 父母就在灶台、桌椅间来回转 。 ”小小店铺 , 喧嚣不断 , 炉膛里的火苗直往上蹿 , 家人忙着炒菜装盘的场景 , 胡伟伟至今记忆犹新 。 在他看来 , 学厨累 , 不轻松 , 起初并不想走这条路 。
直到2012年 , 当得知刘鸿盛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快要失传 , 自己又有机会跟着刘鸿盛的老师傅学习手艺时 , 怀着留住一代合肥人味觉记忆的念头 , 胡伟伟下定决心拜师学厨 。
早上6点 , 天还未亮 , 胡伟伟就到了岗 。 先制馅 , 肉切条 , 去筋膜;再制皮 , 面粉堆 , 温水和 。 冬菇鸡饺这道招牌菜 , 他足足学了两年半 。 “一开始手抖 , 刀都不敢碰 。 有时去筋膜时 , 片着片着刀钝了 , 还得拿到磨刀石上磨 。 ”胡伟伟回忆 , 师傅站在一旁 , 手把手教 , 哪个步骤稍不合格 , 就会被打回去重做 。
日复一日 , 持刀的虎口磨出了一层厚茧 , 心中对水和面的掌握却更加有数 。 一碗汤饺 , 黄白分明 。 黄的是鸡汤 , 浓香四溢;白的是饺皮 , 薄如蝉翼 。 勺子一舀 , 还能看见冬菇和鸡肉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冬菇鸡饺在胡伟伟手中终于可以娴熟而又完美地呈现 。
刘鸿盛是个老字号 , 胡伟伟却是年轻人 。 在学习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的过程中 , 他也萌生了不少新点子 。 “有一回 , 听到食客闲聊 , 鲜肉馄饨吃多了怕胖 , 要是有素菜馅的就好了 , 还健康 。 ”这给了他启发 , 他尝试着将荠菜烫熟 , 菜秆细 , 容易切 , 再混合少许肉馅 , 素菜馄饨这才顺利做出 。 从荠菜馄饨到蛋黄烧麦 , 胡伟伟这个青年厨师 , 给老字号注入了不少新活力 。
当地人喜咸 , 胡伟伟店里不少小吃都注重以盐提味 。 “一方小吃有一方特色 , 我们会根据大伙儿的口味 , 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 , 不断调整配料 , 以求健康又入味 。 ”胡伟伟说 , 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小吃 , 是一方水土的历史标记 , 里面也承载着大家的乡愁 。 通过制作小吃与这个城市的味觉记忆对话 , 胡伟伟乐在其中 。
四川成都小雅菜馆厨师邓玉红:
把热爱真正用在手艺上
本报采访人员 王永战
剁碎的鸡胸肉和鸡蛋清混合一盆 , 邓玉红拿出小碗一舀 , 往热锅里一倒 , 熟练地翻炒起来 。 锅下 , 旺火直扑;锅里 , 搅动之下 , 主菜逐渐呈现出雪花状 。
“起锅!”一声大喊 , 邓玉红转身 , 将一勺“雪花”盛入盘中 。 紧接着 , 起火 , 生粉倒下 , 翻炒勾芡 , 不一会儿 , 拌料也倒上 。 “这就是川菜名品——雪花鸡淖 。 ”身着白色厨师服 , 头戴厨师帽 , 邓玉红将菜品端上前来 。
灰墙、黛瓦、木梁、浮雕 , 在成都市东门市井街区 , 古典与现代风格建筑交错 , 小雅菜馆便坐落其中 。 晚间的食客络绎不绝 , 90后厨师邓玉红忙着为喜好川菜的主顾们 , 奉上一碟碟品相俱佳的美食 。
推荐阅读
- 黄豆|老坛腌酸菜的传统做法,不发霉不生花,一年都不坏,自己腌放心吃
- 春分|今日春分,除了吃春菜,还要食2样,忌3事,老传统别丢,诸事顺吉
- 传统|春天的第一朵樱花,开在商家的包装袋上
- 土豆|一言难尽!北白南芥,传承了3000年的酸菜,被湖南“土坑”给毁了
- 教育|涪陵榨菜的传承秘密:有小学已将它列入劳动教育课
- 山西|山西堡子酒业有限公司 全力打造和传承百年品牌
- 糕点|别让味蕾太委屈,别管贫富,遇见我国5款“传统糕点”尝一尝!
- 传统|走进游园京梦,品尝春天的味道
- 传统|舌尖上的京味儿!传统小吃在“京宴四方”四合院里传承延续
- 传承|二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