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进入21世纪,尤其近十年来,中式饮馔新旧交融,中国人的餐桌也发生着变化:节令食材试图摆脱时间的束缚,一年四季生机勃发;本地滋味努力打破空间的限制,一夜之间走南闯北;新的口味习惯在萌发,记忆中的味道却渐行渐远……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烟火三十六味:市集·餐桌·食物与人》(三三著),记录了这变化中的点点滴滴。36篇“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笔记,从产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馆等不同视角,呈现中国6个富含特色的味觉目的地:南京、苏州、台州、四川、潮汕、云南。
2012年,刘姗姗(三三)加入饮食杂志《美食与美酒》的编辑部,让她开始有机会进入后厨近距离观看烹饪过程,一只狮子头的选料,一条蒸鱼的火候,一碟干炒牛河的镬气……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南京香格里拉酒店的淮扬刀客侯新庆,使用同一把厨刀,走刀之快,可数秒间在三四厘米宽的黄鳝肉上敲击上百下,刀痕细密而肉身不断,鳝段下锅遇热,骤然反扣,形成芝麻粒大小的铠甲;成都“玉芝兰”餐厅的兰桂均师傅,手下的三尺大长刀,每次仅切一块手掌大小的金黄面皮,刀口下生出金丝,其视觉过程远比端坐桌前来得有趣。
熟络之后,三三更随着这些厨师从餐厅走向菜场。为了寻找季节新菜的思路,他们的脚步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各种“定制版”的鲜鱼活虾、嫩菜芽苗……这些被各路菜贩小心地收在后场待价而沽的尖儿货,美食的根基,被一一记录下来。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三三重视食物的在当地人心中的代表性,因为它们才是一个地方滋味的本色。《一本鸭子经》中一道皮白、肉红、骨绿的盐水鸭,是金陵的本色;《知足不求全》中一碗熬了三十年的糖粥,是姑苏的本色;《琐碎金鳞软玉膏》中一条金鳞软玉的大黄鱼,是台州的本色;《喝闲茶》中一杯龙门阵上的碧潭飘雪,是成都的本色;《吃粿粿》中一颗米香飘扬的韭菜粿,是潮汕的本色;《雪山家宴》中一锅浆白滚烫的鸡豆浆,是丽江的本色。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
文章插图

【 尖儿货|盐水鸭韭菜粿鸡豆浆……祖国在我们的味蕾里】三三用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各个地方最常见的食物,信手拈来一些史料片花。比如,“茶馆在成都遍地开花,不过是两三百年间的事。这习惯似乎始于清初,朝廷为征西藏、川西大小金川,调满洲蒙古兵二十四旗入川”……
在勾连地方饮食与文化的过程中,她的目光也不再局限于历史上老生常谈的掌故趣闻,而更多地关注鲜活的小人物:《滑手长鱼》里靠卖《子不语》和经营随园农家乐的袁枚,是出世又入世的典范,而他身后两百年南京城的小店老板喝茶拜佛,结交各路人士,手下的热油软兜厚撒胡椒粉,辛鲜烫嫩才是南京味;《弃船登岸的苏帮菜》中苏州的船菜早已登岸,但城郊有个老头还在固执地执行事先预定、亲自操办的老船菜,热油鲜鱼一勺糖;不懂逢迎奉承的张其广,只在女儿回家才掌勺一桌金陵家宴的曹瑞华,19岁开始跟随荣叔买鱼识鱼的元哥,只收尖儿货出手阔绰的海鲜买手“土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