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70多年间 , 以雅安为中心的边茶产区 , 已成为藏汉贸易的中心 。 雅州碉门、黎州名山是全国最重要的茶马互市地点 , 康巴、西藏商人频繁在这些地方出入 , 进行交易 。 最初规定 , 西藏马匹驱赶至雅州碉门易茶 , 1匹马换茶1800斤 。 后来改为每上马一匹换茶120斤 , 中马70斤 , 驹马50斤 。 仅洪武时期 , 通过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两路 , 岁运茶叶就达50万斤 , 易马13800匹 。 由此可见 , 明代雅安边茶经营已具相当规模和水平 。 到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 由于朝政管理疏漏 , 茶商唯利是图 , 私茶泛滥 , 雅州诸县以茶易马 , 受到严重冲击 。 当时四川卖马场中 , 松潘、理县一带(今阿坝藏族自治州) , 引票所限为大邑、灌县等地的茶 , 由于品质不及雅安茶叶好 , 所以价贱 。 雅安茶品质好 , 价格高 。 于是一些不法茶商将规定行销松潘、理县一带的茶 , 通过贿赂盘验人员转移到黎雅销售 , 造成“蕃人上驷尽入奸商 , 茶司所市者乃其中下也” 。 藏族上好马匹换不到好的茶叶 , 引起藏族同胞的严重不满 , 对茶马互市也造成损害 。
清朝继续推行茶引制 , 各地仍设置茶马司 , 批藏茶引所等 。 但条律法令更加严格和完善 , 胜过以前各个朝代 。 清朝和元朝有相似地方 , 对于以茶为主要内容的边境贸易不再特别看重以茶易马 。 清王朝更看中的是茶叶的重税 。 为了保证这笔财政收入 , 朝廷煞费苦心 , 除保留明代留下的许多监督管理机构 , 继续实施前代留下来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外 , 还在许多地方增加了新的内容 , 制定更严格的措施 。 《四川古代史稿》记载 , 清朝规定“商民卖茶先向政府纳钱请引 , 缴多少钱 , 请多少引 , 不能过量 。 茶和引携同随带 , 如不合就拿办治罪 , 茶卖出后 , 把原领引(票)向政府缴销 , 伪造引者处斩 , 家产充公 。 茶农加私卖茶者 , 打60棍 , 茶款没收充公 。 夹带私茶出境者 , 押发充军 。 ”到乾隆时代(1736~1795年) , “茶马交易”逐渐萎缩最后完全停止 。 “茶马交易”这种特殊的贸易形式从唐开始 , 盛于宋、明两朝 , 经历了1000多个春秋 , 退出了历史舞台 。 茶马交易停止后 , 清王朝对四川茶叶进行了重大改革 , 变“茶引制”为“引岸制” , 将四川茶定为三种专岸 , 同盐岸一样 。 以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五县所产之茶 , 专销康(康巴———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今西藏藏族自治区和青海玉树一部份) 。 五县均出成都南门 , 地处四川南部边缘 , 故名“南路边茶” , 这就是雅安边茶又称南路边茶的来由;以灌县、大邑等地所产之茶 , 行销松潘、理县一带 , 两地均出成都西门 , 地处四川西部 , 所以称为“西路边茶”;行销内地的茶称为“复茶” 。 清朝的“引岸制”对边茶采取进一步放宽的政策 , 有利于茶叶生产发展 , 有利于“茶土交流” 。 《四川古代史稿》记载:“蜀山素产茶 , 每当谷雨后 , 募夫采百斤茶者 , 银一钱 , 雅安、名山、天全等地 , 山多地少……近山人户 , 俱藉采茶为业 , ”描述的就是这一期间的情景 。 到清代中叶 , 雅安、天全、荥经、名山专门经营边茶的茶号已发展到100多家 。 年加工边茶多达800~1000多万斤 。 每年官府发到茶商手里的茶引达10万张以上 。 边茶通过人背畜驮 , 年年岁岁 , 源源不断运往各地藏区 , 满足藏族人民的需要 , 这一期间也是雅安边茶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
推荐阅读
- “茶马互市”起源说
- 奶茶饮品店铺如何取名
- 高山地区茶树栽培技术
- 如何防止茶红锈藻病的发生
- 茶籽象虫
- 山茶花叶斑病的防治
- 综合防治油茶尺蠖
- 喝凉茶可以排除体内毒素
- 春季中草药保健茶配方调节体力疲劳
- 红茶的十大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