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边茶业的兴旺 , 吸引了中国北方的许多富商大贾 , 使他们把目光纷纷投向雅安 。 特别是自元代西征后 , 川陕合省而治 , 为陕西商旅大开了方便之门 。 大批陕西富商大贾纷纷南下四川 , 其中不少人就跻身于雅安边茶行业 。 在当时中国商业活动中 , 陕西商旅与山西商旅并驾齐名 , 他们实力雄厚 , 有丰富的商业经验 。 他们陆续在雅安兴办多家“茶号” , 并很快发展到大有取代川商 , 垄断雅安边茶的势头 。 明嘉靖以后 , 又有一批陕商来雅设立兴办“茶号” , “义兴隆”茶号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 。 在雅安众多茶号中 , 它资金雄厚 , 讲求诚信 , 经营历史最久 , 从明代起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 , 可谓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百年老店之一 。
清代是雅安边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 以茶易马政策完全停止 , 改“茶引制”为“引岸制” ,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由贸易 , “茶土交流”代替了“以茶易马” , 以雅安边茶为内容的藏汉贸易得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机会 。 据《南路边茶调查》(手稿)记载:“清康乾期间 , 以雅安为中心产区的川边诸县 , 经营边茶的茶号发展到一百多家 , ”茶业资金居诸县工商业之首 。 在雅安 , 以经营边茶致富成为民族资本家者已不少 , 不少茶号还到康定开设分店 。 以茶为副业收入的农户不下10万 , 茶号雇请制茶工人多达五六千人 , 每年生产加工边茶多达1000万斤以上 。 《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南路边茶销藏引数达104424引 , 按每引配茶百斤计 , 销售藏区茶叶达1044 24万斤 。 ”《西藏通览》记载:“清代南路边茶自川运往康定至巴塘 , 数量不下1000万包值约16万两 。 ”据《南路边茶调查》(手稿)记载:“雅安一茶商曾云 , 他每年运藏边茶达2000驮(从康定到拉萨的南路边茶全用牲口驮运) , 每驮6包 , 共12000包” 。 一户尚且如此 , 可窥当时全貌 。 到清代中叶 , 雅安、荥经、天全、名山茶号仍达七八十家 , 商人认引每年都在10万引以上 。 清王朝为了笼络西藏宗教上层人士 , 特地规定雅安每年都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礼茶 , 专供朝廷赏赐西藏喇嘛活佛所用 , 称之为赏需茶 。 《雅安县志》记载:“赏需茶 , 单年300包、双年200包 , 由道署领価商人承办 。 其中赏给达赖喇嘛茶75包 , 每包重50斤 。 ”上个世纪60年代 , 雅安边茶厂组织赴藏调查 , 在一些大喇嘛寺里 , 还看到明朝、清朝时期皇帝赐给达赖喇嘛和其它活佛的边茶 , 仍被当作吉祥的神灵供奉在寺庙里 。
光绪三十三年(1888年) , 英帝国主义发动入侵西藏的战争 ,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印藏条约》和《印藏续约》 , 规定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 , 五年内藏印贸易互不收税 。 由英帝国主义控制的印茶乘机侵销西藏 , 对南路边茶造成很大冲击 。 边茶市场萎缩 , 销售量下降40% 。 但在茶叶品质的竞争中 , 雅安边茶仍占优势 。 据有关史料记载:“原料是本质问题 , 印茶产自热带 , 味道苦涩 , 远不如川茶芳香适口 。 加之藏人饮用川茶已有相当历史 , 认为川茶性凉 , 消食解腻 , 沁心解渴 , 作用较印茶明显 。 ”所以饮用时搭配使用 , 川茶为主 , 印茶为次 , 称为“和茶” 。
推荐阅读
- “茶马互市”起源说
- 奶茶饮品店铺如何取名
- 高山地区茶树栽培技术
- 如何防止茶红锈藻病的发生
- 茶籽象虫
- 山茶花叶斑病的防治
- 综合防治油茶尺蠖
- 喝凉茶可以排除体内毒素
- 春季中草药保健茶配方调节体力疲劳
- 红茶的十大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