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濮人就种茶以作员,三国时期种茶颇负盛名,晋 。 时规模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极为鼎盛 。 《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以茶为市”、“仰食茶山” 。 “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记载与论述 。 由于历代官府重视 。 茶叶贸易活跃,民间种茶日盛 。 山势连绵,复岭层峦、皆多茶树;从东到西 。 从甫至北,云岭高原处处有茶 。 明清时期闻名中外的云南普洱茶出产她古六大茶山连绵800里 。 入山作茶者达数十万人 。 古《普洱府志》详细记述了这一壮观史实 。 同时采择之精,制茶工艺也日臻完善,名优茶花色品种选出 。 异彩纷呈 。
当时堪称名茶之珍品的普洱茶,其花色品种就达8色 。 不但是上贡朝廷之名茶诊品 。 “普洱茶”之名也风靡名重于天下 。 这时期上自帝王贵族 。 下至平民百姓 。 种茶饮茶蔚然成风 。 官史商贾,骚人墨客 。 也纷纷投身其中、著书写史 。 飘洋贸易,品茗赞咏 。 越发刺激了云南茶叶的发展 。 致使云南茶叶名品日众,声誉日隆 。 普洱茶不但被列入皇宫贡茶案册,而且还载人曹雪芹《红楼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不朽的世界名著中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云南采制茶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制新品名茶风靡盛行,贡茶名品层出不穷,制作加工工艺已由民间转化到官府组织管理推广 。 享誉中外的云南名优茶滇红、沱茶、藏销紧压茶、香竹筒茶等,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名茶产品也在不同的时代相继脱颖而出 。 这些名优茶产品 。 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类型、花色,郡具有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风味特征,辉煌的产销业绩,从而形成了“普洱先称秀,滇红质更优,沱茶誉四海,滇茶竞风流”的云南名优茶荟萃盛景 。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 。 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 。 “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一颗,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 。 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 。 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来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考虑到痒珂(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崔(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 。 可见两汉治滇均属益州管辖 。 均属益州管辖 。 故吴普《本革、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铡津、安乐水 。 山出茶、蜜”的记载 。 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 。 ”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审中茶子、西极石蜜” 。 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 。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
推荐阅读
- 茶叶专著:“茶圣”陆羽《茶经》
- 云南“茶祖”孔明的由来
- 云南各民族饮茶习俗
- 安溪茶叶御品香之《坦洋工夫茶新标准》
- 茶叶的储存|茶叶贮存前要先分类
- 唐宋 湖北茶史
- 魏晋南北朝 湖北茶史
- 明清 湖北茶史
- 茶叶的命名和部分名茶的传说
- 下 湖北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