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饮茶方式与陆氏茶烹饮法

羽创造的陆氏茶烹饮﹐同唐代中期社会的其它类型的饮茶方式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当时唐代的各种饮茶方式(有些一直延续至今)是很有意义的 。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当时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在饮用方式上大体有如下几种﹕
1. 痷茶﹐亦称之为茶粥 。
这种饮茶方法是﹐将末茶倒入瓶子或细口容器中﹐用沸水冲泡﹐有的还将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同茶放在同一容器中煮成茶粥 。
陆羽对这种饮茶方式颇不以为然﹐他说象这样的茶汤如“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
被陆羽说成简直应该倒入沟渠里的废水一样的茶粥﹐相传是起源于四川与湖北之间一带地方民间﹐在六朝时期﹐四川就有些老妇卖茶粥 。
时至今日﹐湖北民间仍有将茶同姜﹑枣﹑桔皮﹑薄荷一起煮饮的﹐有的还将其制成颗粒状的袋装饮料 。
2. 茶果﹐即以品茗和点心﹑糖果相结合 。
广见于一般地方风俗﹑礼仪活动之中 。 时至今日的各种茶话会﹐仍未摆脱古代茶果原型 。 只是果品﹑糕点的品类之多﹑质量之高并杂以现代的各种饮料﹐是远胜于古人了 。
3. 分茶﹐即是茶宴 。 以茶餐﹑茶果和品茗相结合﹐是古代最讲究的正统茶宴方式 。
茶宴始于汉代﹐在唐代较为盛行﹐经宋﹑元﹑明至清康熙时期最为盛行﹐特别是乾隆皇帝﹐常于每岁立春之日﹐在重华宫茶宴内廷大臣﹑翰林学士或宗亲﹐赐三清(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及茶果﹐赋诗联句 。 并常以重刻淳化阁法贴﹑宫藏珍贵画卷﹑文房四宝等颁赐群臣﹐成为清宫内之千古韵事 。
4. 清饮﹐即是纯粹品茶 。
这种茗饮方式﹐不复加任何茶餐﹑茶食果品﹐而非常讲究茶品﹑水品﹑茶器﹑客人名份及品茗的环境 。 并以赏花﹑玩月﹑抚琴﹑吟诗相结合 。 这种品茗方式﹐才能真正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创造出清逸脱俗的品茗高雅意境 。
精通茶道的唐代诗人皮日休评论说﹐在陆羽之前﹐“称茗茶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 这是说以前饮茶如喝菜蔬之汤一样 。
陆羽在《茶经》里用了约四章的篇幅来论述煮茶﹑品饮方法和要求﹐并在其推行的茶术﹑茶道的实践中创造出了陆羽煎茶法﹐名曰“陆氏茶” 。
而陆羽《茶经》问世不久传入日本后﹐被日本茶学界称之为“天才陆羽的煎茶法” 。 可以说陆羽创造并大力推行的“煎茶法”(包括二十四种烹饮茶的器具的设计和制作)﹐是中国茶史上饮茶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陆羽煎茶法程序大致如下﹕
1. 备茶﹕
唐代所饮之茶与当今所饮之茶有很大区别 。 如陆羽《茶经》里所述﹐唐代茶大体上分粗﹑散﹑末﹑饼等四种 。 唐代末期﹐宫廷贡茶品类中开始制造工艺更加精细的研膏茶 。
由于唐时茶叶品类的特点﹐仅在备茶上就有几道工序﹐包括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项 。
凡饮用饼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 。 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 。 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
2. 备水﹕
古人饮茶对水品的选择较现代人优越和讲究 。
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汲取多者为下 。 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 。 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去掉泥淀杂质﹐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