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火茶有九难 , 火为之四 。 烹茶要"活火" , 燃料选择上一要燃烧值高 , 二要无异味 。 如何看火侯?"三大辨 , 十五小辨"是古人的经验 。
饮食行业谚话曰:"三分技术七分火 。 "
烹茶用火不易 , 所以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有九难"火为之四 。 并说"膏薪疱炭 , 非火也" , 即有油烟的柴和沾有油腥气味的炭不宜作烤、煮茶的燃料 。
就如烤饼茶而言 , 其火功就很难掌握 。 《茶经·五之煮》写道:凡炙茶 , 慎勿于风烬间炙 。 熛焰如钻 , 使炎凉不均 。 持以逼火 , 屡其翻正 。 候炮出培〓(lǒu) , 状蛤蟆背 , 然后去火五寸 。 卷而舒 , 则本其始 , 又炙之 。 若火干者 , 以气熟止;日干者 , 以柔止 。
唐代饮用的饼茶 , 属于不发酵的蒸压茶类 。 炙茶就是烤制饼茶 , 成功与否全在于对火功的掌握 。 不能在迎风的余火上烤 , 火焰飘忽 , 令受热不均 。 夹着茶饼近火烤之 , 勤翻转 , 等烤出象蛤蟆背一样的泡来时 , 然后离火五寸烤 , 待卷缩的茶饼舒展开再烧一次 。 若是焙干的饼茶要烤到水气蒸发完为止;若是晒干的 , 烤到柔软为止 。
能否烤好饼茶 , 掌握火候是关键 。 古人说:"物无不堪者 , 唯在火候 , 善均五味 。 "
火候包括火力、火度、火势、火时 。 火力包括急火(武火)、旺火、慢火(文火) 。
如今之云南"烤茶" , 似是古代烤茶的遗风 。 其法是先将砂罐烘热 , 再放入茶叶用文火烤 , 不能立刻焦黄 , 但要烤透 , 烤到茶叶焦香扑鼻再取出烹茶 。 若用开水直接冲泡烤茶 , 便会发出"嗞嗞"响声 , 又名"响雷茶" 。
怎样看火候?看火焰燃烧情况无多大意义 , 主要依据是"看汤" , 即观察煮水全过程 。 对此 , 明代的张源在《茶录》中讲的全面 , 原文是: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 。 一曰形辨 , 二曰声辨 , 三曰气辨 。 形为内辨 , 声为外辨 , 气为捷辨 。 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 , 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 , 水气全消 , 方是纯熟 。 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 , 皆为萌汤 , 直至无声 , 方是纯熟 。 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 , 及缕乱不分 , 氤氲难绕 , 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 , 方是纯熟 。 这是经验之谈 , 很精辟 , 叙述方式是地道的中国特点 , 擅长形象思维 , 绘声绘影 , 维妙维肖 , 不善于运用科学术语和逻辑推理 。 所谓"汤有三大辨 , 十五小辨" , 实际上是观察水的沸腾 , 未及100℃ , 水中的汽泡由无到有 , 有小到大 , 由断续冒泡到连续冒泡 。 小大泡附于器壁 , 大概叫"虾眼" , 一般水一受热便会出现 。 然后汽泡渐大 , 似"蟹眼" , 似"鱼眼" , 最后"连珠"涌出;汽化现象达到高潮 , 水温升至100℃ , 则如"鼓浪" , 即沸腾是也 。 以沸点为界 , 未沸叫"萌汤"(又作"盲汤") , 已沸叫"纯熟" 。 这是"形辨" 。 宋代黄庭坚《踏莎行》内有一句"银瓶雪滚翻成浪"就是描写水沸腾时情状 。 宋代以前烧水用"鍑" , 形似釜式大口锅 , 方耳 , 宽边 , 鍑底中心突出似"脐" , 因无盖故可形辨 。 宋以后改用有盖铜瓶烧水 , 是否沸腾只有靠"声辨" 。 所谓"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是未沸时水汽与器壁共振发出的声响;无声则沸 。 如俗语所说"开水不响 , 响水不开" , 此话又用来比喻谦虚 , 所谓"满坛子不响 , 半坛子咣" 。 水沸腾时一般汽化现象基本中止 , 声波共振亦随之基本中止 , 所以"开水不响" 。 这是声辨 。 气辨是看汽化现象强弱 , 水温达100℃便蒸气升腾 , 直到烧干为止 。 当蒸气直冲 , 并掀开瓶盖时 , 水定已沸腾 。
推荐阅读
- 茶艺术修养
- 铁观音茶叶的茶道艺术
- 山东莱芜茶艺表演成消夏晚会新亮点
- “小茶人”执壶临城展茶艺年龄最大的11
- 白茶茶艺
- 茶艺三君子
- 茶诗:七律●题三剑茶艺馆
- 中国茶文化-茶艺流程
- 观唐伯虎茶画体会其中的茶艺思想
- 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茶艺展在东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