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头没有温度计 , 古人只好靠眼、耳判断水是否沸腾 。 皮日休是唐代诗人 , 他的《煮茶》就写了"三辨" , 诗曰:香泉一合乳 , 煎作连珠沸 。 时看蟹目溅 , 乍见鱼鳞起 。 声疑松带雨 , 饽恐生烟翠 。
【茶艺"四要"之三--火】清代名士李南金也写有一首咏煮茶火候的诗 , 诗曰:砌虫唧唧万蝉催 , 忽有千车捆载来 , 听得松风并涧水 , 急呼缥色绿瓷杯 。 李南金和皮日休的观点相同:水临近沸点 , 火候恰到好处 。 但按张源的"三辨"之说此刻水未纯熟 , 仍是萌汤 。 何者为宜?古人云 , "老与嫩 , 皆非也" , 又说"水老不可食" 。 "老"指水烧过了头 , 有益矿物质全析出 , 有毒物质亚硝酸盐含量因蒸发而升高 , 水无刺激性 , 味滞纯 , 说"水老不可食"有一定道理 。 "嫩"指水未开 , 矿物质未析出 , 水不好喝 , 因温度不够 , 茶叶中有益物质未充分溶解 , 香气和滋味均不佳 。 还有人主张水煮至"蟹眼"恰到好处 。 如名士褚人获就认为"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yuè)之 , 岂不过于老而苦哉!"他说:松风桧雨到来初 , 急引铜瓶离竹炉 , 待得声闻俱寂后 , 一瓯春雪胜醍醐 。
一般说来 , 煮茶多用武火与文火 , 没炒菜那么复杂 , 但在燃料的选择上要求比较特殊 。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 , 用炭 , 次用劲薪 。 其炭 , 曾经燔(fán)炙 , 为膻腻所及 , 及膏木、败器 , 不用之 。 古人有劳薪之味 , 信哉!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用木炭 , 其次是硬柴 , 如桑、槐、桐、栎一类 。 沾染了油腥气味的曾烧过的炭 , 以及含油脂的木柴 , 如柏、桂、桧一类 , 还有腐朽的木器都不能用来煮茶 , 否则会有"劳薪之味" , 此语典出《晋书·荀勖(xù)传》 , 说的是晋代荀勖与皇帝一块吃饭 , 荀勖说这饭是用"劳薪"烧的 , 皇帝惊奇 , 问厨子 , 果然是用陈旧的车脚做燃料烧的饭 。
陆羽此论很有道理 , 燃料不洁则必串味 , 有损茶品 。 他强调烹茶要用"活火" , 唐代李约说"茶须缓火炙 , 活火煎" , 苏轼说"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火煮" 。 所谓"活火" , 大概指燃料洁净 , 无异味 , 燃烧力强 , 有火焰 。 唐代苏廙(yì)著《十六汤品》概叙茶汤好坏 , 其中有五品都因为燃料不好而坏了茶汤 , 文中说:……第十二 , 法律汤:凡木可以煮汤 , 不独炭也 。 惟沃茶之汤非炭不可在茶家亦有法律 , 水忌停 , 薪忌薰 。 犯律逾法 , 汤乖 , 则茶殆矣 。 第十三 , 一面汤:或柴中之麸火 , 或焚余之虚炭 , 木体虽尽 , 而性且浮 。 性浮 , 则汤有终嫩之嫌 。 炭则不然 , 实汤之友 。 第十四 , 宵人汤:茶本灵草 , 触之则败 。 粪火虽热 , 恶性未尽 , 作汤泛茶 , 减耗香味 。 第十五 , 贼汤 , 一名贱汤:竹条树梢 , 风日干之 , 燃鼎附瓶 , 颇甚快意 , 然体性虚簿 , 无中和之气 , 为茶之残贼也 。 第十六 , 魔汤:调茶在汤之淑慝(tè) , 而汤最恶烟 。 燃柴一枝 , 浓烟蔽室 , 又安有汤耶;苟用此汤 , 又安有茶耶 。 所以为大魔 。 苏廙认为燃料有烟不行 , 有异味不行 , 无火焰不行 , 火焰不持久亦不行 , 一句话关总:煮茶非炭莫属!用竹条树梢或烟柴必坏汤品 。 明人许次忬在《茶疏》中进一步发挥苏廙的论点 , 并主张炭先烧红 , 待异味余烟散尽火力正猛时煮水烹茶必得最佳汤品 。 他主张武火乃至急火煮水 , 猛水还以扇助之 , 愈速愈妙 。 这样煮出的水不会"鲜嫩风逸" , 不会"老熟昏钝" 。
明以后由煮茶发展到以开水冲泡 , "火候"一说"燃料"一说自然也由繁到简 。 水开即冲茶 , 无须"三大辨、十五小辨" 。 燃料业已多样化 , 煤、煤气、液化气、电等等 , 城市里以木炭煮水并非易事 , 燃料难以买到 。 但"活火"一说 , 防止燃料异味串味损坏茶品一说 , 对现代茶人仍有指导作用 。
推荐阅读
- 茶艺术修养
- 铁观音茶叶的茶道艺术
- 山东莱芜茶艺表演成消夏晚会新亮点
- “小茶人”执壶临城展茶艺年龄最大的11
- 白茶茶艺
- 茶艺三君子
- 茶诗:七律●题三剑茶艺馆
- 中国茶文化-茶艺流程
- 观唐伯虎茶画体会其中的茶艺思想
- 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茶艺展在东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