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正在改变( 二 )


译林版的这套书里还有刘亮程的新长篇小说《本巴》 , 这是一个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 , 讲述在“人人活在25岁 , 没有衰老和死亡”的本巴国 , 孩子们把沉重生活变成游戏的故事 。
有人说这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 , 但刘亮程不同意这种评价 。 “魔幻现实是对拉美文学一个概念化的评价 。 《本巴》里所有的想象 , 它的起点和终点 , 以及它的抒情方式都不同于魔幻现实 。 它是中国的现实 , 然后被文学夸张 , 被文学神话 , 然后被文学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呈现出来 。 ”
村里|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正在改变
文章图片

2022年出版的“刘亮程作品”七卷本 。 (译林出版社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诗意的栖居 文化旅游推动古村复兴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第一集里 , 刘亮程带着来访的好友在村里转悠 , 介绍闯入镜头的两只狗分别叫“星星”和“月亮” , 感慨木垒书院里的杏树“不结果的年份 , 枝条都是向上的 , 轻盈的” , 坐在山坡上听好友纵情歌唱后称赞“风声给你鼓掌了”……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屋舍俨然 , 鸡犬相闻” , 还有航拍视角下的山谷、草地、羊群 , 这些画面几乎满足了人们对于“诗意的栖居”的全部想象 。
“我在这里待了近十年 , 待到60岁了 , 跟这个村的村民一块老去了 。 ”刘亮程记得 , 他刚到菜籽沟时 , 这里只有约两百户居民 , 村里只有一家小商店 。 刘亮程和其他30多位艺术家推动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在此开展 , 菜籽沟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 。
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是巨大的 , 那几年游客蜂拥而至 , 当地政府统计 , 每年“进沟”的人多达60万 。
“我本来想住在一个没有多少游人的村庄 , 结果旅游搅动了这个村庄 。 ”刘亮程笑道 , “菜籽沟已经不同于其他沟了 , 几十个农家乐开起来 , 房价也高了 , 鸡蛋都卖得比隔壁村贵了 。 ”
近两年 , 受疫情影响 , 村庄回归宁静 , 木垒书院承接的活动也骤减 。 “书院如果是一个经营体 , 可能早就倒闭了 。 ”刘亮程说 。 其实 , 运营书院的资金大头一直来自他的版税收入 , “每年做培训的收入只够支付一个厨师和服务员的工资” 。 即使在疫情之前 , 书院也没有享受旅游红利 , 因为刘亮程担心“一开放就变成旅游景点了 。 游客进来可能不是为了看书 , 就为了上个厕所” 。
不过 , 刘亮程和艺术家们为这个村庄注入的活力 , 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 去年有媒体报道 , 一名在菜籽沟开民宿的村民近几年的年收入最高超过了10万元人民币 , 而以前种地的收入不超过2万元 。 村外来客们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 也带来了更多新鲜的观念 。
“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 , 看哪不顺眼了 , 就挖两锨……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 , 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 。 ”新版《一个人的村庄》开篇《我改变的事物》里这句话 , 似乎正适合用来形容刘亮程与菜籽沟的缘分 。
【个人简介】
刘亮程 , 1962年出生于新疆 , 现为新疆作协副主席 。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 , 长篇小说《虚土》《凿空》《捎话》《本巴》等 , 有多篇文章收入全国中学、大学语文课本 。 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 。 2013年入住新疆木垒 , 创建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及木垒书院 , 任院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