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粤菜师傅”工程实施四年 串起全链条舌尖产业 走出高质量振兴之路

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周聪 通讯员 粤仁宣
清晨 , “70后”陈冠忠早早起床 , 调馅包馅、蒸米打糊 。 他的云吞和濑粉 , 深受食客喜爱 , 每天都供不应求……
中午 , “80后”樊劲创熟练地打开他自己改造的智能电热炉 。 从预热到放油、放米 , 再到放黄鳝等 , 6分钟后 , 一份带有柴火味的黄鳝饭就做好了……
傍晚 , “90后”吴伟浩一手掌勺、一手颠锅 , 在后厨忙碌着 。 大鳌莲藕饼和焖莲藕是他的农庄最受欢迎的两道菜式 , 每日都要卖出几十盘……
2018年4月26日 ,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走质量兴农之路 。
粤菜被赋予了一个重要的时代使命 。 作为广东促就业、保民生的三项工程之一 , 在“粤菜师傅”工程背后 , 有“人”、有“菜”、有产业、有文化 。
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四年来 , 全省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38.93万人次 , 累计带动就业创业81.58万人 。 广东各地结合本土特色 , 打造了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587个 , 建设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61条 , “粤菜师傅”融合产业发展 , “动力源”越蓄越足 。
回顾过去四年 , 广东“粤菜师傅”工程 , 解决就业“大问题” , 满足民生“大需求” , 用美食“烹”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兴乡村 造就名厨之乡与特色乡村文旅品牌
在汕尾 , 提起桥冲村 ,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哦 , 那个出了好多厨师的村!”走进村子 , 一栋青瓦白墙的二层楼房映入眼帘 , 这便是桥冲村“粤菜师傅”特色培训点 , 最多可容纳400人 。 一楼的实训教室内 , 整洁明亮的灶台、分类有序的锅碗瓢盆、各式各样的调料一应俱全 , 二楼则是理论教室 。
“到‘厨师村’学厨艺 , 致富奔康不是梦!”参加培训的学员卓婵凤被朋友圈的这则“广告语”吸引 。 “多掌握一门技能 , 就多条赚钱的路子 。 ”卓婵凤说 。
“粤菜师傅”工程点亮了乡村厨师的梦想 , 更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旅游资源 , 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
在梅州玉水村 , 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煤炭村”搭上了政策“列车” , 通过“客家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结合 , 成为了广东烹饪协会认定的全省首个“厨师之乡” 。 2019年 , 村中贫困户实现100%脱贫 , 玉水村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
在肇庆市广宁县 , 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发展模式 , 推进培训、就业、产业、旅游等全链条发展 , 带动全县近10万人就业创业 。
还有河源的下屯村、廉江市的石城镇……“粤菜师傅”工程引领下 , 在传承粤菜文化的同时 , “舌尖产业”逐步实现全链条式发展 , 助力一大批乡村走出了一条“色香味俱全”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
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不断拓展延伸 , 广东大力发展“粤菜师傅+乡村旅游”模式 , 开发32条粤菜美食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 打造587个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同时还开展“广东十大美丽乡村”评选活动 , 评选出10个“粤菜师傅名村” , 造就了像韶关“梅岭鹅王”、梅州“玉水厨师村”等一批特色乡村文旅品牌 。
兴产业 旺了食材产业链 , 创出炒菜机器人
好厨师最怕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如何善用食材 , 升级开发本地食材 , 推动乡村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舌尖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 四年来 , 市场需求反推本地食材开发 , 在一道道香气四溢的粤菜背后 , 是一条条食材产业链的建立与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