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 , 《百丈清规》已成“王法” , 如元代皇帝 , 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 , 遍行天下丛林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 , ”“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 , 以法绳之” 。 无形之中 , 饮茶不仅是僧人习俗 , 茶礼竟纳入僧家法律强制施行 。 《百丈清规》对于刚出现的佛门茶俗的发展和巩固起了决定性作用 。
怀海制定《百丈清规》后半个世纪 , 佛门茶事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 , 不再执着于驱睡悦志 , 也不止步于自然无力的道家思想 , 僧人在饮茶中发现自己 , 见性成佛 , 向佛学和美学的最高境界——禅境挺进 。 当然 , 中唐仅仅是起步阶段 , 至宋明时结出智慧之果 。 至此 , “中国茶道”作为一门文化艺能臻于完善和成熟 。 茶文化史上的这次飞跃发端于从谂禅师(778-863) , 他是曹州郝乡(今山东曹县境内) , 俗姓郝 。 童年从曹州扈道院的和尚落发出家 , 后住赵州(今石家庄赵县)观音寺(又称东院) , 人称他为“赵州古佛” 。 他嗜茶成癖 , 动辄就说“吃茶去” , 因此而形成一桩“公案” 。 《广群芳谱•茶谱》载:有僧到赵州 , 从谂法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曾到” 。 师曰“吃茶去” 。 又问僧 , 僧曰“不曾到” 。 师曰:“吃茶去” 。 后 , 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 , 主应诺 , 师曰:“吃茶去 。 ”“吃茶去”已成禅僧机锋语流传千载 , 它是“茶禅一味”(或“茶佛一味”)肇始的标志 , 是佛教茶有别于儒、道而独具特色的标志 , 是佛教具很高文化品位的标志 。 它的出现使领500年风骚的道教茶黯然失色 , 乃至后世众多茶书竟大捧佛教茶 , 而忘却道教茶昔日之辉煌 。 “吃茶去”虽是口头语 , 其内涵千言万语也不一定能说透彻 , 当代诗人 ,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 , 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 , 不如吃茶去 。
同年 ,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题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 , 古称荼苦近称茶 。 赵州法语吃茶去 , 三字千金百世夸 。 ”大体说来 , 到公元9世纪中叶 , 佛教茶文化已是“法相”初具 , 饮茶成为和尚家风 , 几乎是无僧不饮茶 , 僧无日不饮茶 , 其须臾不可或缺的程度更胜俗世茶人一筹 , 因为茶于僧人的作用无可取代 。 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记载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言僧侣的生活是:起来洗手而盥漱了 , 吃茶 , 吃茶了佛前礼拜……起来洗手而盥漱了 , 吃茶 , 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 , 盥漱 , 盥漱了 , 吃茶 , 吃茶了东事西事……和尚吃茶次数多 , 每次饮茶碗数也较俗人为甚 , 大约和尚不想羽化成仙 , 便不以“卢仝七碗”为先限 。 如《旧唐书•宜宗记》所载的那个东都僧活了120岁 , 宣宗问其长生之道 , 他则说:“臣少也贱 , 素不知药 , 性本好茶 , 至处惟茶是求 。 或日也日遇百余碗 , 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 。 ”即就减去夸张的部分 , 东都僧饮茶量也十分惊人 。 僧人嗜茶如此之切 , 真不堪设想一旦中止 , 僧人又是何等地清苦!僧人还能心地安详地坐禅吗?
推荐阅读
- 狗狗拉虫子怎么回事
- 刚满月的小狗拉虫子
- 阴燃是什么物质的燃烧特点什么物质的燃烧特点是阴燃
- 狗狗流鼻涕咳嗽有眼屎怎么办咳嗽怎么办
- 海婴和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 海婴和鲁迅先生的关系
- 乐羊子妻告诉两个道理 乐羊子妻说明了什么道理
- 过年买茶叶送礼,你会挑选吗?
- 茶道和禅的关系
-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 圆柱与圆锥的特点
- 绿豆加菊花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