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家风( 四 )


中唐时期 , 出了茶神陆羽 , 有了《茶经》 , 又有一批文化人的推波助澜 , 茶风鼎盛 ,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总结道:滂时浸俗 , 盛于国朝 , 两都并荆渝间 , 以为比屋之饮 。 茶风如此之盛 , 对佛教茶事会有一定反作用力 , 继泰山降魔师认可僧人饮茶无形中成为修持内容之后 , 中晚唐的怀海禅师又进一步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 。 释怀海(720-814)是中晚唐名僧 , 和陆羽是同一代人 , 长陆羽13岁 , 但卒年晚10载,享年94岁 。 他是禅宗南岳怀让一系的传人 , 为百丈寺主持 。 古印度佛教丛林清规规定僧人是“三衣一钵、中日一食、树下一宿” , 百丈根据国情创立“普请法” , 实行僧人农禅制度 , 提出“一日不作 , 一日不食” 。 他创立了律则并严格躬行 。 有一次寺里“普请” , 弟子们见他年事已高 , 不忍心让他和大家一起干活 , 便藏了他的工具 , 百丈遍寻不见 , 这一天他没干活 , 也没进食 。 弟子们怕他生气 , 只好归还他的工具 , 百丈说:“我本无德之人 , 怎敢劳动他人 , 自己坐享其成呢?一日不作 , 一日不食 。 ”《百丈清规》系经后人修订而成佛门正式戒律 , 现行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德辉禅师根据唐宋诸家清规 , 依托百丈之名而修订后 。 《百丈清规》对于茶学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 , 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 , 较泰山降魔师又前进了一步 , 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 , 还将其制度化 。 自百丈之后 , 僧人茶事就不仅仅是僧人的物质需求 , 并上升成为精神需求 , 乃至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 不能等闲视之 。
《百丈清规》叙寺院茶视云:圣节 , 必首启建金刚无量寿道场……待大殿排香烛茶汤 , 铙钹手炉俱办 。 堂司传着报方丈客头 。 佛降诞 , 先期堂司率众财送库司 。 营供养 。 请制疏金疏 , 至日库司严设花亭 。 中置佛降生像 , 于香汤盒内 , 安二小杓佛前 , 数陈供养毕 , 住持上堂祝香云……次趺坐云:“四月八月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 , 率众比丘 , 严备香花灯烛果珍羞 , 可伸供养 。 ”……领众同到(大佛)殿上 , 向佛排立定 。 住持上香三拜……下亲点茶 , 又三拜收坐具 , 按《百丈清规》 , 茶汤供养很频繁 , 诸如圣节、千秋节、国忌日、佛降诞日、佛成道日涅、帝师涅、达摩忌日、比丘示寂都要如仪 。 寺院职事变更 , 送旧迎新 , 则办茶汤会 。 坐禅、谈话、待客都要饮茶 。 乃至法堂陈设也为适应僧人茶事而作了变化 , 法堂于法鼓之外增设茶鼓 , 法鼓置法堂东北角 , 茶鼓置西北角 。 《百丈清规•法器章》载:法鼓 , 凡住持上堂 , 小参 , 普说 , 入室 , 并击之 , 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 。 茶鼓之设反映了僧人饮茶不仅仅是口腹之欲 , 业已成为僧人的宗教生活 。 茶鼓赋予了茶事以宗教色彩 , 并成佛门风情之一端 。 古人诗云“春烟寺敲灵鹫院 , 夕阳欲压赭圻城” 。 茶鼓如同市廛酒旗 , 成为寺院僧侣茶的标志物 。 为方便僧人饮茶 , 寺庙建筑格局相应变化 , 一般都有专用茶室 , 作品茗之所 , 称之为“茶寮” 。 明人许次纾《茶疏•茶所》云:小斋之外 , 别置茶寮 。 ……寮前置一几 , 以顿茶注茶盂 , 为临时供具 。 一般茶寮派一二僧负责 , 称寮主、副寮 , 也有叫茶头或茶僧的 。 嗜茶的僧人一般叫茶僧 , 茶僧不是职务 , 仅言其嗜茶之切 。 寺院重要茶事活动一般都在茶寮内举行 , 如茶汤会 , 较为隆重的要事先出示点茶牌:
例一:前堂首座比丘某右某今晨斋退就云堂点一钟特为后堂首座大众师仍请诸如事同垂光降今日具位某状 。 例二:守寮比丘某右某启取今晚就寮煎汤一中特为合寮尊众聊旌某制之仪状望众慈同垂光降谨状:今日守寮比丘某状 。 每日例行茶汤会程序是:每日粥罢 , (寮元)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 , 鸣板三下 。 大众百寮 , 寮长分手 。 寮主、副寮对面左右位 。 副寮出 , 烧香归位 。 茶头喝云 , 大众和南遇旦望点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