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生源之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 , 难道就没有见识和能力认识到抢状元的弊端吗?非不为也 , 实不能也 。
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 囚徒困境是社会合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 它深刻揭示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个体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占优战略 , 得到的却不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结果 , 相反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 就生源竞争而言 , 对于北大来说 , 无论清华抢不抢状元 , 抢状元都是北大的最好选择 , 即最优战略;对于清华来说也是一样 。 用博弈论的专业术语来表述 , 两所大学都抢状元就构成了北大清华招生博弈的纳什均衡 。 纳什均衡是一个僵局 , 给定对手不改变行为 , 自己就没有激励改变行为 , 因而无法打破或单独偏离均衡 。 纳什均衡最深刻的悲剧性在于 , 北大和清华都意识到抢状元是毫无意义的 , 但抢状元却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 即使两所大学都认同不抢状元是最好的 , 但这个结果却得不到 , 因为每所大学都不得不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抢状元 。 除非引入第三方力量改变博弈结构 , 否则囚徒困境就不可能被打破 。

北大清华生源之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文章插图

这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的经典桥段:两个绝顶高手比拼内力 , 谁都知道比拼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 但没有人敢率先撤出战斗 。 解套的办法通常是两个:一是出现了第三个武功更强的高手 , 比如扫地僧 , 从而打破僵局;二是两个人都意识到了危险 , 不约而同地你一点我一点往回撤 , 最后相视一笑 , 罢手言和 。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故事 , 但打破囚徒困境的原理却和现实生活并无二致 。 目前 , 社会舆论对于北大清华抢状元的做法批评很多 , 其实两所大学自己也苦不堪言 。 批评者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学反省从而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 , 但在囚徒困境中 , 单靠大学自身的力量无法打破僵局 。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 , 难道就没有见识和能力认识到抢状元的弊端吗?非不为也 , 实不能也 。 问题的关键在于 , 即使他们认识到了 , 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行动 。 否则 , 抢状元又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特殊现象 , 为什么一年又一年 , 类似甚至相同的情节一再上演而且愈演愈烈呢?我认为 , 一味地批评指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 关键还是要通过有效的办法帮助两所大学解套 。
有人认为 , 抢状元反映的是大学对优质生源的渴望 。 其实 , 二者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 , 抢状元的本质是对分数的追逐 。
在囚徒困境中 , 打破僵局的唯一办法是改变博弈结构 。 就北大清华的招生竞争而言 , 破解之道在于 , 如何使不抢状元成为每所大学的占优战略 , 或者说 , 如何让状元对于两所大学没有价值 。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 我们先来看一看 , 目前状元对于北大清华的价值何在?为什么两所顶尖大学明明知道状元没有意义 , 还必须要竭尽全力去抢呢?为什么抢状元会成为他们的占优战略呢?这是因为 , 在当前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情况下 , 社会对于大学质量和声誉的评价是以高考录取分数为标准的 。 哪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高 , 社会就认为哪所大学的质量高;哪所大学录取的状元多 , 社会就认为哪所大学的质量高 。 因此 , 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高还是低 , 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 。 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对此掉以轻心 。 大学当然可以不重视状元 , 但绝对不能忍受社会评价的降低 。 有人认为 , 抢状元反映的是大学对优质生源的渴望 。 其实 , 二者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 , 抢状元的本质是对分数的追逐 。 极端地说 , 即使这个状元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坏蛋 , 在目前的招生录取体制下 , 他也一定会成为北大清华的争抢目标 。 实际上 , 大学招办围绕着提高录取分数线所做的所有工作 , 包括对招生计划的技巧性调整 , 全部都与此有关 。 在“分数拜物教”的统治下 , 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 , 根子不在大学 , 而在于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和评价机制 , 是社会合谋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