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闻名中外的粤菜是如何起源的?( 二 )



此外 , 粤菜烹调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从北方菜的爆、扒、烤、氽移植而来 。 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类方法改进之后形成的 。 但粤菜的移植 , 并不生搬硬套 , 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 , 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 , 加以发展 , 触类旁通 。 如北方菜的扒 , 通常是将原料调味后 , 烤至酥烂 , 推芡打明油上碟 , 称为清扒 。 而粤菜的扒 , 却是将原料煲或蒸至腻 , 然后推阔芡扒上 , 表现多为有料扒 。 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鸭、鸡丝扒肉脯等 。

除了正式菜点 , 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 , 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 , 如广州的早茶 , 潮州的工夫茶 , 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 , 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

粤菜的发展

广东的饮食文化与中原各地一脉相通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上曾有多个另立王朝的内地人 。 历代王朝派来治粤和被贬的官吏等 , 带来了北方的饮食文化 , 其间还有许多官厨高手或将他们的技艺传给当地的同行 , 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设店营生 , 将各地的饮食文化直接介绍给岭南人民 , 使之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汉代以后 , 广州成为中西海路的交通枢纽;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 , 商船结队而至 。 当时广州地区的经济与内陆各地相比 , 发展较快 。

南宋以后 , 粤菜的技艺和特点日趋成熟 。 这同宋朝南迁 , 众多御厨和官府厨师云集于粤 , 特别集中于羊城有关 。 唐代开始 , 广州成为我国主要的进出贸易口岸 , 是世界有名的港口 。 宋、元之后 , 广州成为内外贸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 , 商业日益兴旺 , 带动了饮食服务作为一个商业行业发展起来 , 为粤式饮食特别是粤菜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场所 。

明清两代 , 是粤点、粤式饮食真正的成熟和发展时期 。 这时的广州已经成为一座商业大城市 , 粤菜、粤点和粤式饮食真正成为了一个体系 。 闹市通常遍布茶楼、酒店、餐馆和小食店 , 各个食肆争奇斗艳 , 食品之丰 , 款式之多 , 世人称绝 , 渐渐有“食在广州”之说 。

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 。 据一些报刊介绍 , 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有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 。 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 , 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 , 生意很旺 。 澳大利亚的悉尼市 , 在“唐人街”的影响下 , 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 , 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 , 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 。 粤菜其独特的清淡风味 , 独领风骚 , 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

“食在广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 , 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 , 各酒楼、酒店 , 茶楼均设早、午、晚茶 , 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 。

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 , 还有一些小菜 。 值得一提的是潮州工夫茶 , 它备用特制的紫砂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 , 投茶量大 , 茶汤浓香带苦 , 回味无穷 。 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 , 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 五光十色 , 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 , 别具特色 。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 , 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 。 广东粉为沙河粉 , 软中带韧 。 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

粤菜也追求“新派” 。 但几千年所形成的选料广博奇杂 , 菜肴讲究鲜、爽、嫩、滑的南国风味对创新的变化影响颇深 。 “万变不离其中” , 传统的美点薄皮鲜虾饺、干蒸烧卖、糯米鸡、娥姐粉果、荔脯秋芋角、马蹄糕、叉烧包、蟹黄包、奶油鸡蛋卷以及名小吃肠粉、炒河粉、艇仔粉、及第粥、猪红汤、伦教糕、萝卜糕、咸水角、凤爪、卤牛杂、薄脆、白糖沙翁、德昌咸煎饼、大良崩砂等更是历久不衰 。 这表明广州菜系植根的土壤是十分深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