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数九”来份砂锅菜!扒一扒这件古老厨具的前世今生( 四 )


东北的砂锅最豪迈热情,五花肉、豆角、西红柿、土豆、宽粉……手边有什么食材都可以利用上,名字也不端着,就叫“东北一锅炖”或是“东北乱炖”。在砂锅的咕嘟汤汁中,各色食物被砂锅细熬慢炖,滋味完全激发、交融。一锅吃下,屋外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也不足为惧。东北砂锅里常出现的“酸菜”是个明星,酸菜白肉砂锅的吃法流传到北京以后也火爆开来。百年老号砂锅居里,薄到晶莹的大片五花肉和酸菜拥抱,在砂锅的不断蓄力中,酸菜吸收了五花肉的肥腻,后者又为前者增添数倍鲜嫩。
强强联手的筒子骨砂锅,像杭州人一样精打细算。骨头肉在浓汤里颤巍巍冒气泡,千张吸了油后滑嫩爽口,笋片在高汤中清爽提鲜。先喝上一小碗骨头汤,让全身都暖和起来,再挑一根吸收了汤汁的大筒骨,吸一口丰润的骨髓,鲜到浑身一个激灵。
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穿过摩天大楼背后的小弄堂,铁皮围挡后面升起热气的,是印花搪瓷砂锅里现包现下的小馄饨。
南京砂锅店每家都有自己的汤汁秘方,咸鲜口的汤头撒上咖喱粉,和汤头一起在砂锅里沸腾的有粉丝、干丝、海带丝;鹌鹑蛋、卤蛋、荷包蛋;牛肉、鸡肉、羊肉;香肠、肥肠、火腿肠,还有面筋泡和绿色蔬菜,轻松排列组合出十几二十种花样。
再往南去,云南的砂锅米线、暖胃暖心的潮汕砂锅粥,香气四溢的广东煲仔饭啫啫煲——拥有砂锅的冬天,总是特别让人安心。从容不迫享受热食的一餐,时间也仿佛慢了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数九”来份砂锅菜!扒一扒这件古老厨具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刨根问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怎么来的?
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我们来追问一下,“打破砂锅问到底”出自何处?
“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成语,按照辞典的解释意指:“形容刨根问底,非要探究个明白。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该成语出自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晚清语言学家孙锦标先生在转引《拙轩颂》时,对“打破沙盆一问”解释说:“问”同“璺(音wèn)”,沙盆质极薄,破则其璺到底,俗怪人诘问不已而为斯语,同音假借,古风人之例也。意思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原句应当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即陶器、瓷器破裂的纹路,按照西汉语言学家扬雄在《方言》中对“璺”字的考证:“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为璺”,即秦晋时期的陶瓷器皿质地脆弱,并且一碎的话裂纹(璺)就蔓延到底部。而璺与问同音,在后续的语言演变中就被同音假借了。
同音假借是很多古代谚语和双关语产生的方式,找音同或相近的字眼儿借用或转移它的意思,从“璺到底”到“问到底”,砂锅一裂到底的特质被用来比喻追问不止,追问到底,由此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说。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艾栗斯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严圣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