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记忆里的味道,老北京人舌尖上的乡愁,这些吃食您还有印象吗?( 二 )


可能老北京人还都记得 , 有段时间 , 连续好几个月都吃不到新鲜的蔬菜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好多单位开始培育新的杂交品种 , 产量高 , 但质量不行 , 慢慢的就全变成了杂交品种 , 导致不少京味儿蔬菜都消失了 , 直到最近两年才慢慢又回到了北京人的餐桌儿上 。

小小菜篮子 , 事关大民生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东单菜市场 , 西单菜市场 , 朝内菜市场 , 崇文菜市场 , 是咱大北京的四大菜市场 , 但凡想要买点儿稀罕的菜 , 多半都得去这四个地方 , 还有就是街边儿的菜站 , 副食店 , 也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常常光顾的地方 。

这些菜市场就像是老街坊一样 , 陪伴着很多人 , 度过了一朝一夕 , 三餐四季 , 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几十年前的菜市场竟然一度没菜可卖 , 不像现在想吃什么买什么 , 那会儿北京地里产什么 , 您就吃什么 , 个别季节压根儿就吃不上 ,

等菜市场来菜了 , 都不用喊 , 大伙儿都在那儿糗着呢 , 可谓里三层外三层 , 卖不了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了 ,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 , 北京城里有很多蔬菜确实供不应求 , 冬天里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 , 抢购布满皱纹儿 , 开锅就烂的核桃纹儿大白菜 , 夏日里 , 人们又排起长长的队伍 , 抢购黄瓜跟西红柿 。

脆嫩爽快 , 瓜香满溢的黄瓜绝对算得上是老北京人的心头挚爱 , 甚至‘一瓜值千金’过去在老北京 , 它一直都被称为‘高档菜’细菜 , 尤其是在寒冬腊月 , 小老百姓根本就吃不着 , 卖的价格也相当高 , 传说当年皇宫外卖黄瓜 , 一共就四根儿 , 卖三两银子一根儿 , 百姓都嫌太贵 , 太监自个儿吃了一根儿 , 就剩下三根儿 , 所以当时有首诗 , 一瓜值千金 。

话说到这儿 ,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伙儿 , 黄瓜明明是绿色的 , 为什么要叫黄瓜呢 , 其实原因很简单 , 最早老北京人管它叫‘胡瓜’产自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 是张骞在西汉的时候 , 出使西域带回来的一个新的作物品种 , 当年都叫胡瓜 , 到了公元319年 , 石勒建立了后赵 , 因为忌讳胡这个字儿 。

这才把这个吃食改名为黄瓜 , 到了元朝 , 官方编著的一本书叫《农桑辑要》中 , 彻底将其定名为黄瓜 , 说起夏日里的蔬菜 ,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 , 也就是北京人嘴里的‘胸红柿’水儿足 , 味儿浓 , 这才是真正地道的京味儿西红柿 。

过去吃老北京的西红柿都得用手接着点儿 , 不光有籽儿 , 汁儿还特别多 , 这吃食同样是个典型的舶来品 , 大名儿叫番茄 , 而西红柿这个名字是北京人给它起的 ,过去在北京动物园 , 还是农事试验场的时候 , 种了很多国外引来的品种 , 其中就有西红柿 。

因为是西方引来的 , 引一个‘西’字儿 , 颜色是红的 , 样子像柿 , 于是就有了西红柿这个俗称 , 但在正规的文献中 , 都叫番茄 , 一个北京俗称 , 一个学名儿 , 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 , 都把西红柿当水果吃 , 因为那时候压根儿就吃不上水果 。

近几年 , 北京人对于田园生活愈加地向往 , 阳台菜园自然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 , 它既满足了北京人对于有机蔬菜 , 绿色生活的需求 , 又增添了自个儿动手 , 丰衣足食的乐趣 , 家里有条件的话 , 阳台上种点西红柿确实要比外边卖的强 , 除此之外 , 老北京人都会跟家发豆芽儿 , 种砍瓜 , 吃的时候砍一半 , 过两天又能长的新的 , 无限循环 。

茄子 , 当时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 , 就重点讲述了老北京的七叶茄 , 它的来源于是丰台区菜户营儿村种的七叶茄 , 共分为六叶 , 七叶 , 九叶 , 统称为北京老来黑茄子 , 特点一个是外观特别像样儿 , 黑亮亮儿的 , 果肉特别细腻 , 而且还有一种脆嫩劲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