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糯叽叽“粘喉咙”的东北豆包,蘸了白糖贼好吃!( 二 )


你能想象 , 发好的面团一米多高 , 在一个大大的水缸里 , 还有几大盆的红豆馅 , 一群乡邻围在炕上从太阳升起包到太阳落山 。
进入豆包季 , 家家户户都会定好日子 , 挨家挨户蒸豆包 。 你家蒸完我家蒸 , 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帮忙 。
家里的大人们会为豆包运动全体出动 , 其场面不亚于过年包饺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作为冬季里的大工程 , 一场豆包运动 , 会消耗掉多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 至于我们小孩子嘛 , 在这种事情上 , 除了一张嘴 , 什么忙都帮不上 。
蒸豆包的所有环节里 ,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发面” 。 记忆里很多个冬天 , 都会在蒸豆包发面的那个夜晚 , 不能安睡 。
发面前要加水反复揉搓面团才能有豆包粘粘的口感*《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时甚至只能睡在床上、沙发上 , 因为炕必须热 , 房间里的面才能够温度 , 才发得起来 。 但炕热了 , 屁股就烫了 , 即使铺了一层又一层的褥子 , 仍旧不能坐人 。
都是发面害的 。
“发面”是粘豆包里的大事 。 一方面在大人眼中 , “发起来了”预示着来年的好日子;另一方面 , 发不发得好关系到一整个冬天的生活质量 。
发一个大面团 , 为一个冬天的粘豆包做准备
【蘑菇|糯叽叽“粘喉咙”的东北豆包,蘸了白糖贼好吃!】*微博@齐齐-1972
这一年的粘豆包好不好 , 主要就看面发得如何了 。 发面的时候会用一个大缸 , 通常都是自家的水缸 , 把揉好的面团放到大缸里 , 面缸在屋里及炕头的双重高温下 , 发上整夜 , 顺利的话 , 第二天就可以准时叫上邻居 , 开始一天的蒸豆包生活了 。
也有出差错的时候 , 温度不够 , 或者发面缸捂得不严实 , 轻则延长发面的时间 , 重则影响面团口味 。
在大缸里发好面团等待一夜后即可使用*微博@萌新吕姐蒸豆包用的叶子 , 通常是梨叶 , 至少在我家乡是这样 , 我猜可能是就地取材 。
以前我们家后山上有两颗梨树 , 在每年叶落之前 , 把梨叶子保存起来 , 就等待着蒸豆包的日子 。
蒸完的豆包 , 要拿去外面“晾”一会 。 当豆包开始冷却发硬 , 就把豆包一个个捡下来 , 放在墙上冻着 。 隔天再把冻得梆硬的豆包们转移到大缸里 , 在外面放着 。
正好的粘豆包冒着热气就被端到屋外用天然冷气晾起来*《过年第一季·忙年》这样的一缸豆包 , 能吃到来年开春 。
蒸豆包也是每年年前最热闹的一项活动 , 几乎每家都会在蒸完豆包之后 , 准备一桌丰富的下酒菜 。
大人们热热闹闹地吃个晚饭 , 喝点小酒 , 告别一天的劳作 。 而小孩子也格外开心 , 因为大人们吃饭喝酒 , 就没心思管我们了 。 那一天可以玩到很晚 。
包完豆包 , 一家的大人就会像这样摆桌子上菜 , 吃酒聊天 , 松解做粘豆包的疲劳关系不错的几家都蒸完豆包之后 , 也就知道今年谁家的豆包好吃了 。 各家都会互送一些给对方 。 乡村生活的幸运之一 , 大概就是有几个关系不错的邻居 , 互相照顾 , 吃百家味 。
有一种说法 。 东北粘豆包 , 源自山西同治“蒸黄蒸” , 是早年部分来到东北的山西人带过来的 。
山西妈妈常给在外许久才回家的孩子蒸上家乡美味“黄蒸”*鹤鸣堂我查了一下“蒸黄蒸” , 果然和粘豆包类似 。 长相类似、原料类似 。 都是用大黄米或江米 , 包上菜豆或者红枣一类的馅儿 , 蒸熟的粘性食物 。 同样是在腊月时节的美食 。
更深的历史我们暂且先不去考究 。 光是豆包这个叫法 , 我知道的就有两种不同的食物 。 一是东北的粘豆包 , 二是豆馅馒头(馒头里面加上红豆沙蒸制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