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最“西北”的一碗面,为什么是它?( 四 )


关中农村以前办流水席 , 臊子汤是要回锅的 。
图/视觉中国
所以 , 吃臊子面为什么会流传这样的习俗呢?相传 , 西周初年 , 周文王和部下一起吃饭 , 碗里还剩下几口汤 , 下属们就将汤重新倒入锅中 , 对周文王说 , 让我们也沾沾你的福气 。 于是 , 就有了汤回锅的“福巴子”说法 。 至于臊子和铡面的大刀 , 也对应一个传说——周文王大刀斩蛟龙 , 剁碎龙肉 , 制成臊子 。 后来 , 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 , 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
宴席最后一餐 , 臊子面摆盘上桌 。
摄影/陈仓识火
这些传说夸张离奇 , 可信度比不过唐代长命面 , 以及明代结婚面条等说法 , 且今天吃的臊子面 , 原料大多在周朝并未出现 。 尽管如此 , 在周兴之地 , 吃臊子面的礼仪习俗 , 依然是周礼的一面镜子 。 有学者考证 , 岐山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 , 即先敬神灵祖灵 , 剩下的才轮到君卿 , 最后才是一般人 。 吃面条剩下的汤不能倒掉 , 还得回锅 , 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 。
结婚办席、小孩子过生日 , 总少不了臊子面 。
图/视觉中国
这种习俗在岐山长期存在 , 不论逢年过节祭拜祖先 , 还是办红白喜事 , 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 , 而由小辈端出门外泼两次面汤 , 象征祭祀天神地神 , 剩下的面汤 , 也就是“福巴子” , 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 。 天地诸神和祖先神位面前泼汤完毕 , 这就意味着天地祖先已经吃过了 , 这时候人才能动筷咥面 。 今天 , 臊子面还意味着丰收、和谐 。 西北的宴席上 , 总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 , 有些人宁愿为它放弃过年的饺子:三十晚上吃宽面 , 事事宽心 , 大年初一煮细面 , 细水长流 , 味道美满 。
降温时节吃碗臊子面 , 温暖直达人心 。
这一碗臊子面 , 分量之重 , 三千年的文化礼仪 , 经冬历春的小麦精华 , 天南海北的各色佐菜 , 皆承载于一碗之中 。 薄、劲、光之面 , 煎、稀、汪之汤 , 酸、辣、香之味 , 一碗臊子面 , 总能让人吃得酣畅淋漓 , 肺腑熨帖 , 回味无穷 。

推荐阅读